《细数三国豪杰》第140章


袁尚被击溃,一时之间难以复原,暂时可以不用顾忌他了,下一个就该轮到袁谭了。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在袁谭偷偷摸摸给吕旷、吕翔送来两颗将军印的时候,曹操就动了杀机,想干掉他了。其实客观地说,袁谭请降也好,曹操纳降也好,双方都是各取所需,说白了就是互相利用,而且大家对此都心知肚明。所以袁谭拼命趁机发展势力,所以曹操一得空就开始攻打袁谭。
不过袁谭现在是曹操的盟友,就这么发兵过去似乎影响不太好。没关系,这点小事当然难不倒曹操,他找了个借口与袁谭断绝关系,然后才发兵。这个借口是什么,《三国志》没有细说,只是说曹操给袁谭写了封信,指责他违背约定,大概就是在分配袁尚的战利品、土地、人员上袁谭“负约”。由此可知,曹操、袁谭早就对袁尚被击败胸有成竹,而且还确定了分享战斗成果的方案。当然也可能什么都没有,这些只是曹操翻脸的借口。
袁谭听说曹操要来,很是惊恐,他也没想到曹操会来得这么快。很快曹操大军就到了他的家门口,袁谭当时驻扎在龙凑(今天的山东省平原附近),他也没敢抵抗,立刻就撤退了。连夜逃往南皮,“临清河而屯”。
建安十年正月,曹军对袁谭发起了最后攻击。袁谭也知道这一仗事关重大,所以亲自上阵督战,组织抵抗。战斗从早晨进行到中午,还是不分胜负,这可急坏了在一旁督战的曹操。于是他“自执桴鼓”,亲自动手擂鼓助威,这一来曹军“士卒咸奋”,士气高涨,很快就击溃了袁谭大军。
袁谭见势不妙,立刻逃走,他的样子非常狼狈,“被发驱驰”。大概这副模样太显眼了,也可能是他的服饰太引人注意了,引起了一部分曹军的好奇心,认为他不是一般人,于是一路追击而来。追兵很快就赶上来了,袁谭一着急竟然从马上掉了下来。曹军立刻一拥而上。袁谭高喊:“咄,兒过我,我能富贵汝!”你放了我,我能让你富贵!
人到了这种时候都会想办法自救,有的人会拔刀奋勇、拼死一搏,有的人会开动脑筋、以智脱身。袁谭则是以金钱开道,为自己买一条活路。“咄,兒过我,我能富贵汝”,这话说得很大气,只是铜臭味太浓,豪气不足。这是袁谭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言未绝口,头已断地”。
这些追击而来的曹军纪律太差,竟然不知道抓俘虏,就这样把已经没有抵抗能力的袁谭杀害了。当然这些曹军这样做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袁谭。刚开始他们只是觉得这个人衣着、打扮不像普通人,所以才一路追下来。袁谭落马后如果能立刻喊出自己的名字,也许就不会这样遇害——要知道以袁谭的身份,抓活的应该比死的赏金多。当然了,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袁谭就这样窝窝囊囊地死在了几个无名小卒的手里,这几个人杀了袁谭这样的大干部也没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看来他们的知名度真是不高。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说袁谭在两军阵前死于曹洪的刀下,这个说法多少为他挽回些面子,毕竟曹洪是曹军有名的大将,又是民间传说“曹八将”之一,还是曹操嫡系加嫡系的亲信,能死在他的手里,袁谭也算不冤。
袁氏兄弟手足相残,让曹操有了可趁之机,窥视河北,这本就让人感叹不已。可袁谭更过分,为了击败自己的弟弟竟然不惜与曹操勾结,引来这个大敌,无异于引狼入室。到头来,袁谭自己却第一个死于曹操之手,这大概也是天意吧。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四十二节
(更新时间:2007…9…6 13:33:00 本章字数:2243)
曹操赶跑袁尚、斩杀袁谭,已经基本上控制了冀州全境,从此开始涉足黄河以北。曹操在对待袁谭残部的态度上,与对袁尚那次大不相同,收起了温文尔雅的心肠换上了狰狞的面孔,开始了大清洗。袁谭的得力干将郭图被杀,《后汉书》对郭图的被杀一笔带过,没有详细介绍,也没有交待曹操对他是否有过与对审配、沮授一样的一番辅以武力威胁的劝降,大概曹操对他也不感兴趣,没打算将他收为己用。袁谭的妻女可不像甄氏那样幸运,她们根本没有攀高枝的机会,直接被押往刑场,尽数处决。
还是在这一年,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的正月,袁熙手下的大将焦触、张南反叛,响应曹操,举兵攻打故安。这时的袁尚因为被大哥袁谭打败,只好来投奔二哥袁熙,现在正与袁熙在一起。哥俩一看叛军声势浩大,根本打不过,只好弃城而走,逃往辽西投“幽州刺史”乌桓触去了。
顺便说一句,这个“幽州刺史”是乌桓触自封的,属于没有朝廷序列号的盗版。乌桓是当时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也是一直以来让汉朝中央政府十分头疼的边境不安定因素,本书《曹操》一章对汉朝时乌桓的兴衰以及卷入曹、袁之争的原委都有详细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这里就不赘述了。前文曾提到袁绍自己制定的争夺天下的大致方针:“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这里的“兼戎狄之众”指的就是团结、联合北方的少数民族,其中就包括能征善战的乌桓。尽管袁绍的最终目的是利用这些少数民族为自己打天下,但实事求是地说,他的民族政策在客观上制定得很正确,执行得也很到位,所以在袁绍主政时期,他确确实实得到了这些少数民族的认可、支持和拥护,也因此,袁熙、袁尚才会在走投无路时逃往乌桓。
当然,在这些对袁绍臣服的少数民族中,有的人是真心实意地拥护他,有的人则是迫于袁绍强大的实力不得不如此。前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忠实的朋友,后者则仅在袁绍强大时可以结盟,一旦袁绍被击败,强大一时的势力土崩瓦解,这些人也就不再是朋友了。袁熙、袁尚很不幸,这回他们投奔的乌桓触就是后一种人。
乌桓触此时已经决定“背袁向曹”了,他带领手下大小官员,“陈兵数万”,杀马为誓,大家一起宣誓背叛袁氏投降曹操。为什么要“陈兵数万”?看来有点强迫的性质,因为袁绍经营河北这么多年,在少数民族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号召力,乌桓触担心此时“背袁向曹”会有人站出来反对。乌桓触带头第一个盟誓,然后各级官员按顺序一个一个来。这当中可能也有不愿意这样做的,可是在重压之下也不得不违心地盟誓。只有别驾韩珩说出了心里话,他说,我们受袁氏父子厚恩,现在袁氏败了,我们不能相救就已经很对不起人家了,现在要“背袁向曹”,说啥也不能干!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还好乌桓触也没难为他,可是也没听他的。该起义起义,该盟誓盟誓,一点不耽误。虽然韩珩没能阻止乌桓触,但从他的表现上至少可以看出袁绍在少数民族问题上下的功夫。韩珩当时的官职是“别驾”,“别驾”本意是指领导出行时,座车旁边的那个位置,也就是副驾驶,后来引申为官职。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与领导关系密切的职位,也是一个重要官职,项飞把它理解为省一级政府的秘书长。袁绍能把工作做到“别驾”这一级别,可见他对统战工作多么重视,下了多大功夫。当然,韩珩能在这种时候为袁氏父子说话也与他的为人有关。从《先贤行状》的记载看,韩珩确实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字子配,代郡人,“清粹有雅量”。曹操听说这件事后,对他也很尊敬,乌桓触投降后,曹操多次招韩珩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
袁熙、袁尚见这里不欢迎他们,只好继续跑路,这回他们去投奔辽西乌桓的另一个首领——蹋顿。蹋顿可是当时乌桓的实权人物,也是袁氏家族的真朋友,他明知收留袁熙、袁尚可能会招致曹操的报复,可还是决定收留他们。
《三国志》说曹操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实力大增,“天下莫敌”,此次河北之行,更是兵锋所指无不披靡,就连纵横冀州多年的黑山黄巾军首领张燕也率众来降,曹操大喜之下封他为列侯。可是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或是感恩袁绍、为他报仇,或是本来就看不惯曹操,纷纷起来与曹军作对。曹操既然大老远来了,就不能坐视不理,于是打起精神逐个对付,能招降的招降,不能招降的就开打。这番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很有成效,曹操逐渐平定了黄河以北。
就在曹操忙于北方事务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