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豪杰》第141章


右员薄?br /> 就在曹操忙于北方事务的时候,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反叛了。他抓了曹操派来的上党太守,据守壶关口,“以州叛”。高干为什么反叛,史料没有记载,但个人感觉可能是受了袁谭被杀的刺激。当初高干投降曹操时,袁谭正与曹操结盟,既然袁绍的儿子都能成为曹操的盟友,他这个袁绍的外甥应该也没问题。可是没多久曹操就与袁谭翻脸,袁谭随即兵败被杀,这让高干大受刺激,从而也开始怀疑曹操对待降将,尤其是他这样的袁绍近亲的态度。于是他决定趁曹操在北方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反水。
其实当初高干投降曹操也是为形势所迫,不是真心臣服,这一点曹操也很清楚。虽然曹操仍然任命他为并州刺史,但这只是收买人心的权宜之计,曹操对他并不放心。这回正好可以借机一并收拾掉,一劳永逸,永绝后患。不过高干选的这个时机太好了,曹操实在抽不出身,只好派乐进、李典带兵前往讨伐。
双方一接战高干就败了,他干脆退守壶关口,说啥也不出战了。乐进、李典一通猛攻,但高干依险据守,负隅顽抗,这哥俩费了好大劲,始终也没能攻下来。转眼到了第二年,建安十一年正月曹操同志终于腾出手来了,于是他亲统大军转战千里来讨伐高干。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四十三节
(更新时间:2007…9…10 16:40:00 本章字数:2406)
高干听说曹操亲率主力来讨伐自己,知道力不能敌,当时就想弃城而走,可他还不愿意丢下手里的壶关口,于是高干作出了一个奇怪的决定:他留下部将夏昭、邓升守城,自己则亲自去找另一个少数民族匈奴的首领求救。其实虽然是求救,但也不一定非得高干亲自去,这很可能是他扔下部队独自跑路的一个借口。在敌人兵临城下的紧要关口,作为主帅的他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离开前线,无论高干的理由是什么,他的离开都是对部队士气的极大打击,事实上高干一月份前脚刚走,三月份壶关口就失守了。
高干见到匈奴单于说明来意,匈奴单于一点都不傻,他可没上高干的当,曹操现在多大势力啊,谁愿意招惹他?所以单于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了高干,这一下高干可是走投无路了,匈奴不肯发兵让他前进不得,壶口关失守等于是断了他的退路。万般无奈之下,高干只好去投奔荆州的刘表,这时他身边只剩下“数骑”了。这一行人马还没到荆州,就在半路上被上洛都尉王琰捕获,高干随即被斩。王琰就凭着高干的人头被曹操封为侯爵。斩杀袁谭的那几位在史书上没能留下姓名,王琰却能,这一方面是他的功劳确实很大,另一方面则借助于他妻子的功劳。《典论》记载,王夫人在得知王琰一下子成了侯爵后,不喜反悲,在屋里大哭,因为她觉得王琰富贵后一定会纳妾,自己要被冷落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统大军北征辽西三郡乌桓。出征前阵营内部就有很多人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袁尚已经被打得这样惨,他投靠乌桓也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反倒是荆州那里有些不妥。一旦我们深入北方,刘备必会劝刘表偷袭许都,那可很难办。只有谋士郭嘉料定即使刘备提出这样的建议,“表必不能任备”。曹操认为郭嘉的观点很对,于是进讨乌桓。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原因让曹操不得不立刻进兵追缴袁熙、袁尚。乌桓的实权人物蹋顿不但与袁绍关系密切,而且还有和亲之好,算起来蹋顿与袁尚袁熙还是亲戚,因此很痛快地收留了二袁。收留就收留吧,蹋顿还经常由塞外进兵,骚扰塞内。更可怕的是,《后汉书》记载,当时袁绍的旧部,即“幽冀吏人”们纷纷跑到乌桓投奔袁尚,前后共有“十万余户”。大家看仔细了,不是十万余人,是十万余户!可见袁绍经营河北多年,实力不可小觑,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袁绍死后,那些忠于袁绍的“吏人”便开始效忠于他的接班人,不远千里,拉家带口前来投奔。眼看着袁氏集团又要死灰复燃,这是曹操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决定斩草除根,立刻征讨乌桓。
统一了内部意见后,曹操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一路上太难走了,尽管事先曾开凿了两条河:平虏渠和泉州渠,但后来还是没有路了。曹军士卒不得不“堑山堙谷五百馀里”,开山为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来到柳城。柳城是蹋顿的大本营,他和袁熙、袁尚等人当时都在城中。曹军距柳城还有二百里的时候就被发现了,于是蹋顿等人领兵出战。
建安十二年八月,双方在白狼山相遇。这一战蹋顿是有备而来,但对曹军来说则是一场遭遇战,曹军事先并不知道蹋顿已经在这里摆开了战场,看来侦查工作没有做好,这可能也与地形不熟有关。曹军发现敌人后不禁大吃一惊,“左右皆惧”。这是因为当时曹军的大部队都在后面,先锋部队因为要开道所以携带的战具很少,重装备就更少了,这样的队伍怎么能和有备而来、严阵以待的敌人争锋?
曹操急忙登高察看敌情,他很快就发现敌人虽然人多势众,但“阵不整”,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纵兵击之。《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当时曹操也很犹豫,没有立刻下决心展开战斗,也想等后面大部队上来再说。这时是项飞最喜爱的曹魏大将张辽张文远力劝曹操与之一战,“气甚奋”,气势壮烈。其实打仗打的就是气势,先有胜利的决心和欲望才有胜利的战果,所以打仗讲究“先声夺人”就是这个道理。曹操见别人都有畏惧之意,只有张辽积极请战,“壮之”,立刻批准,同时还把自己的大纛旗交给张辽,让他全权指挥。张辽果然不负众望,奋勇当先,势不可挡,很快就结束战斗,取得全胜。此战战果辉煌,“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连蹋顿都被斩于两军阵前。只是袁尚、袁熙却跑掉了,他们继续向北,逃往辽东。这时候他们身边还有数千人,而且还有被击溃的几部乌桓单于。
说到张辽就要多啰嗦几句,不然以后就没机会了。其实在曹操决定出兵北征之前,张辽还是此行的反对者。他认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不应该是袁熙、袁尚,而是刘表、刘备。许都是曹操的大本营,要小心经营,“夫许,天下之会也”,不能掉以轻心,而且汉天子也在这里,如果全力北伐,只怕刘表、刘备就要钻空子。但在曹操决定北伐之后,张辽没再说什么,还一心一意地尽力辅佐,并立下赫赫战功。
在北伐胜利完成后,曹操还重赏了包括张辽在内的之前曾劝阻他北伐的人,曹操说我这次出兵是行险,虽然侥幸得胜,那都是“天所佐也”,是老天帮忙,这样的行险不可以常用,更不可以为后世之师。大家的建议才是“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希望各位以后不要有顾虑,照常提建议。曹操此举其实也是对张辽等人另一种形式的肯定,张辽的这个建议是对是错很难下定论。抛开这一点不说,单是他能提出这样的意见就足以说明他不是一员普通战将,绝对是一名有头脑、有见识的帅才,而且他又武力过人,所以在民间传说中张辽是曹魏五虎将之首。
就是这样一个帅才在吕布手下却只被当作一员普通战将来使用,还好后来张辽投降了曹操。曹操不计较他降将的出身,给与了他充分的信任,让他担当重任,百分之百地发挥出他的才干。也正是因为遇到了曹操,张辽才能名垂青史,才能书写辉煌灿烂的人生,可见一个人有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人赏识,千里马如果遇不到伯乐也只能在街头拉车。所以各位看官如果觉得在单位不受重用,又觉得自己确实有才,那就赶快跳槽,跳晚了都是对不起自己!
敢问小小樂樂,‘作者大大可以跑到17去的‘什么意思?在哪里?谢谢先。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四十四节
(更新时间:2007…9…13 18:15:00 本章字数:2209)
袁熙、袁尚带着几千残兵逃往辽东,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是土生土长的辽东人,他现在的一切都是他老爸公孙度打下来的。公孙度本是个微末小吏,后来凭借个人努力当上了郡守。他在主政辽东期间,实行铁腕统治,大肆杀戮,势力范围内与之没有深交的名门大族被他“诛灭百余家”。后来他又“东击高句骊,西攻乌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