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集要》第5章


其他革命根据她的创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边地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地区领导了许多次农民起义,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建立起红军第1军和鄂豫皖苏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区之一。 
1928年1月至4月,由黄麻起义武装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7军,在黄冈、罗田、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等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土豪劣绅和民团。5月,部队展开在黄安、麻城、光山三县交界地区,积极创造以柴山保为中心的根据地。第7军即进入该地区,组建具有政权性质的农委会。7月,拥有20万人口的柴山保苏区初步建成,部队改编为红军第11军第31师,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10月,中共鄂东特委组成,王秀松任书记。并巩固与扩大现有割据区域,在大别山地区造成武装割据的局面。鉴于此,红31师两个大队在黄麻起义老区恢复工作,到年底,黄、麻两县的七里、紫云、乘马、顺河等区大部为我控制,苏区面积有所扩大。1929年4月至6月,鄂东特委改组成鄂东北特委,徐朋人任书记,通过了关于扩大游击战争、加强政权建设的决议。 
1928年夏,鄂东特委在河南商城南部、罗田北部、麻城东北部地区成立特别区委。次年5月,特委派红11军军长兼第31师师长吴光浩等一批干部到商南参加起义,吴光浩在途中牺牲。5月6日,商南起义群众解除了丁家埠、李家集、吴家店、白沙河等部分民团的武装,控制了商南和、乐两区。9日,组成红军第32师,周维炯任师长,徐其虚任党代表,辖第97、98团共100余人枪。周、徐率领该师向东进军,占领了安徽六安金家寨。此后,红32师发展到300余人,以南溪和吴家店为中心的纵横各约六七十里的豫东南苏区初步建成。 
1927年10月,中共安徽临时省委着手在皖西六安、霍山地区组织农民起义。 
11月8日,六安独山、两河口地区农民起义,并控制了独山镇。接着,六安的金家寨、徐家集地区和霍山的漫水河地区,也相继举行起义,分别组成了游击队,建立了革委会。1月下旬,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成立了红军第33师,徐百川任师长,共200余人。1930年2月,潜山清水寨的群众举行起义,组成了潜山工农革命军独立师,王小亭任师长兼政委,共100余人枪。4月,英山金家铺、霍山东北地区和六安徐家集地区农民相继起义,组成游击队,开展游击活动。到5月间,红33师发展到300余人,拥有30万人口的皖西苏区初步建成。 
遵照中共1930年2、3月的指示,鄂豫边特委和红军领导干部于4月在黄安箭厂河(今河南省新县)举行会议,成立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统一领导鄂豫边苏区和皖西苏区的工作,郭述申任书记;同时组成红军第1军军部和党的前敌委员会,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徐向前任副军长;原第31、32、33师依次改编为第1、2、3师,全军共2100人。 
鄂豫皖苏区的建立和红1军的组成,为进一步发展革命战争创造了条件。鉴于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军部乘机率第2、3师在皖西发动进攻,先后攻克霍山和英山两城,歼敌近3000余人。与此同时,第1师向平汉铁路南段发动进攻,以袭占、伏击等手段,大量歼灭敌人,红1师扩编为2个步兵团,1个机炮混成团,共约3000人。随后,3个师在军部指挥下,转战在黄陂、孝感北部。红1军在6至8月的转战中,共歼敌7000余人,自己发展到5000余人,苏区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建成了拥有100多万人口的鄂豫皖苏区。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位于湘鄂两省边界地区。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在这些地区领导了多次农民起义,开展了游击战争。经过近3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红军第4、6军和第26、49师,建立了包括湘鄂边、洪湖、襄枣宜和巴兴归四个地区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这些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苏区是红军重要战略区之一。 
1928年4月,桑植起义失败后,贺龙收集失散的部队在桑植、鹤峰两县边界进行游击活动,队伍逐步扩大到1500余人。7月初,湘西北特委改组为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后改称为湘鄂西前敌委员会),贺龙任书记,部队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也称红4军),贺龙任军长。红4军因遭敌袭击,退守鹤峰东南的堰垭地区,并认真总结了教训,整顿了部队。于1929年1月,攻占了鹤峰县城和太平镇等地,成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红4军也发展到1000余人。此时,前委研究了红军战略战术以及加强农民运动和群众武装的建设,以巩固根据地的政权,依据山区向平原发展。6月,红4军再占桑植县城,至此,桑植、鹤峰两县的苏维埃区域连成一片,湘鄂边苏区初步形成。7月中旬,红4军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针,击溃桑植、慈利团防的进攻,尔后进占桑植城。此次作战,使苏区进一步得到了巩固,部队扩编为5个团另1个特务营,近4000余人。9月下旬,红4军向鄂西发展,随后消灭了长阳、巴东、建始、恩施等边界团防,扩大了湘鄂边区。1930年2月,红4军挥师东进,寻机同洪湖的红6军会合,并于7月上旬胜利会师。 
1928年年关斗争结束后,洪湖地区的游击队分赴监利、沔阳、石首等县开展游击战争。周逸群集中石首、公安、华容、鄂中游击队全部,趁敌不备,于5月歼敌团防于沔阳东南的峰口,后在强敌的围攻下,游击队分散活动。6月下旬,周逸群在宜昌重组鄂西特委,发展党组织和群众组织,镇压土豪劣绅,采取“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游击战术对付敌人的“清乡”。经过半年多的斗争,苏区已在监利、华容、石首、江陵、沔阳各县相继建立。1929年2月后的4个多月作战,使洪湖西岸、白露湖畔、石首的江北部分和华容东山苏区初步建立起来,游击大队扩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周逸群任总队长,段德昌任总参谋长。总队建立政治部,中队以上各级设立党代表,中队建立党、团支部和士兵委员会。8、9月,敌调集兵力对洪湖地区和监利、沔阳地区进行“清剿”,段德昌率第1、3大队于洪湖沿岸地区,周逸群率第2大队于江陵、石首、华容地区活动,均采取“只打虚,不打实,要打必胜,不胜不打”的战术原则,进行游击作战。11月24日,我第2大队全歼石首的小河口之敌300余人,我第1、3大队击溃敌1个团,歼灭1个连。尔后,游击总队向江陵发展,取得了反“清剿”的胜利,使江陵、石首、监利、污阳大部分地区和华容的部分地区成为苏区,原来被分割小块的苏区基本上连成了一片。12月下旬,中共鄂西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红军中央独立师,段德昌任师长,继而又改编为第6军,孙德清任军长(不久旷继勋接任),周逸群兼政治委员。1930年初,鄂西红军夺取了苏区内敌占城镇,建立了江陵、潜江、沔阳、监利、华容、石首6县苏维埃政府,赤卫队发展到20万人,游击区域发展到17个县境,并建立洪湖苏区统一政权。 
中共鄂北特委将襄阳、枣阳、宜城地区的部分农民武装编成工农革命军鄂北总队,游击于襄枣宜边界地区,并在该地建立革命根据地。1930年4月,中共鄂北特委重组了鄂北红军游击队第13大队。5月,第13大队相继攻占了襄枣宜边界和钟祥北部大片地区,7月,扩编为红军第9军第26师,张香山任师长,余益庵任党代表,襄枣宜苏区建立。1929年冬,中共巴(东)兴(山)(秭)归县委组织扩编了鄂西游击大队。尔后,游击大队整编为红军独立第49师,刘子泉任师长。同时,巴兴归苏维埃成立,苏区基本建成。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地区,亦称闽浙赣苏区。 
1928年冬季,由弋横起义组成的工农革命第2军第2师第14团第1连(以后扩大为2个连),建成了以戈阳、横峰北部山区为中心的赣东北苏区。 
1929年4月,红军改称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8月,贵溪、余江、万年的党组织发动几万农民起义,取得胜利,成立了红军第7连。10月,弋阳、横峰、德兴的大部分地区和上饶西北的部分地区成为巩固的苏区,并同新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