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集要》第11章


1931年3月中旬,敌人又调集8个师另2个旅共12万兵力,以“追堵兼施”的作战方针,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红4军决定集中主力求歼深入皖西苏区之敌。4月25日,一举攻占独山镇仍全歼守敌1个多团,皖西之敌仓皇退出苏区。5月上旬,敌复入皖西寻找我红军主力作战。红4军迅速西进,于5月9日在浒湾重创敌第53师1个旅,歼敌近千人。后又于5月28日在桃花镇歼敌近1个营大部,并在十里铺歼南援敌1个多团。敌人的第二次“围剿”遂告破产。 
1931年9月,蒋介石积极向鄂豫皖苏区周围增兵,企图发动第三次“围剿”。到11月,集结于鄂豫皖苏区周围的国民党军增加到15个师。在此种情况下,红军进行了积极的反“围剿”准备。11月7日,红4、红25军在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而形成的全国人民抗日反蒋斗争高涨,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敌第三次“围剿”迟迟不能实施,仍处于分散守备状态。针对这一有利时机,红四方面军从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中旬,连续发起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4次进攻战役,歼敌约6万人,大破国民党军,使蒋介石准备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的第三次“围剿”计划胎死腹中。 
1932年6月,由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的鄂豫皖3省“剿匪”总司令部,以其所属的中、右两路军共26个师又6个,计30万人,及3个航空队,采用“纵深配备,并列推进,步步为营,边进边剿”的战法,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此时,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积极贯彻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盲目轻敌,不作反“围剿”准备,而命令红军向平汉路信阳至广水段出击,围攻麻城,以实现威逼武汉的计划。8月7日,敌军大举向我七里坪为中心的腹地进攻,红军被迫撤围麻城。虽在黄安、七里坪两战歼敌五千,但未能扭转被动局面。8月底,红军连战不利。9月底,主力即向黄安、麻城地区转移。10月8日,抵达黄安城西河口地区。9日,敌第2、第3纵队等部由东、南、北三面逼近。在此形势下,张国焘失去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斗争的信心,于10日在黄柴贩召开中央分局紧急会议,决定红军主力转到外线作战。12日,红四方面军共2万余人开始了脱离苏区的战略转移。此次反“围剿”,红四方面军和苏区人民进行了英勇斗争,但终因张国焘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败。
湘鄂西苏区红军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
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6个师又7个旅的兵力,由第10军军长徐源泉指挥,采取分区围攻、步步为营的战法,对湘鄂西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并把重点放在洪湖地区。苏区主力红2军因当时正在南征,由于意见不一致,在长江南岸湘北一带徘徊时,被敌人突袭,被迫撤至湘鄂边苏区。 
洪湖苏区在中共湘鄂西特委的领导下,整编了地方部队,为反“围剿”在军事上作了重要准备。1931年1月中旬,敌占领长江以北的监利、沔阳、潜江地区。我江左军一部在赤色教导军配合下,采取伏击、夜袭等战术不断打击敌人,使敌人十分恐慌。同时,红军一部转到外线开辟新区,实行内外线结合打击敌人。在洪湖苏区,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敌,使敌疲于奔命,穷于应付,只得步步后撤。红军失去的根据地得到了部分收复。 
1931年3月初,国民党军以洪湖苏区江南地区为重点,发动了第二次“围剿”。中共湘鄂西特委决定将洪湖地区红军分为江南、江北两路,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转移至外线打击敌人。4月下旬,红3军第9师及地方武装对江北老新口之敌发起进攻,歼敌2个营,击溃2个团。6月初,又向江陵地区之敌进攻,歼敌2000余人,江北苏区大部收复。此时,江右军在江南地区也向敌展开攻势作战,恢复了东山地区并开辟了洞庭特区。 
1931年9月初,敌以2个师又1个旅的兵力,利用洪湖苏区遭受严重水灾之机,对洪湖苏区的江南地区发动第三次“围剿”,重点是华容以东山区。 
在这个地区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和红9师第25团,在群众支援下,给敌人以打击后,突围转至江北。不久,第25团会同原江南游击队渡江进入东山。经过艰苦的斗争,至年底,江南苏区逐步得到恢复。 
1932年6月,鄂豫皖3省“剿匪”总司令蒋介石,令其左路军总指挥徐源泉率10余万人,采取“步步为营,稳打稳进”的作战方针,组织对湘鄂西苏区的第四“围剿”。对此,红3军决定进到襄河以北实施进攻作战。7月初,围攻京山,7 月中旬,敌军进攻,红军撤围京山,下旬西渡襄河。8月13日,攻沙市不克。敌军遂占领襄北。8月中旬,夏唆决定红3军主力进入襄北打击敌人,红7 师和地方武装固守洪湖地区。红7 师等部在府场、杨林等地依托阵地防御作战中,伤亡很大。9月上旬,撤离洪湖中心区,转至襄北。红3 军主力在敌后与敌8个团周旋10余天,未能找到歼敌机会,于9月中旬进至京山地区。至此,湘鄂西苏区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 
10月,红军退出洪湖苏区转到鄂北大洪山地区,洪湖苏区完全丧失。
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
1934年冬,红军第2、第6军团发动的湘西攻势,震撼了湘鄂两省国民党的统治。国民党军以11个师又4个旅约11万人的兵力,组织对湘鄂川黔苏区的“围剿”。次年2 月初开始进攻,连陷大庸、桑植、永顺。4月12、16日,红2、红6军团向北转移中,于陈家河、桃子溪两战歼敌第172旅和第58师师部及第174旅大部,并收复桑植县城。4月下旬攻占江址,一部前出慈利城北。6月,向鄂西地区发起攻势。14日,在忠堡以东全歼第41师师部和第121旅。8月3日,在板栗园全歼第85师师部另2个团又1个营。至此,粉碎了敌军的“围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钳制了湘鄂两省的大量国民党军, 有力地支援了中央红49军的长征。
陕甘苏区反“围剿”
1934年2月,敌对陕甘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陕甘红26军第42师,转至外线打击敌人,经三道川、西华池等30余次战斗,歼敌3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围剿”。3月,敌对陕北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陕北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战,后又会同陕甘红42师,经与敌多次战斗,至8月底打破了“围剿”。从1934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4 万余兵力,准备对陕北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1935年4月,敌全面发起进攻。红军在刘志丹、高岗的领导下,经两个多月作战,歼敌3000人,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陕甘边和陕北苏区连成一片。 
敌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又调集10万余兵力,于1935年7月,组织第三次“围剿”。8月,红26、红27军和陕北游击队,在吴堡县歼敌1 个多团。9月中旬,红26、红27 军同长征到达陕甘苏区的红25 军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10月,在劳山、榆林桥地区歼敌1个师大部及1个团。11月初,红15军团编入长征到达陕甘苏区的红一方面军。接着,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指挥下,于直罗镇、张家湾地区大胜敌军,歼敌1 个师另1 个团,俘5300余人。至此,彻底粉碎了敌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红军反“围剿”
从1930年11月至1934年8月,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的同时,也对邻近苏区发起了多次“清剿”和“围剿”。这些苏区的红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多次给“围剿”之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1933 年9月,敌军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同时,对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也发动了“围剿”。这些地区的红军,形势艰险,又执行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战略,因此,大部受到严重损失。 
湘赣苏区红6军团战斗失利后,于1934年8月撤出湘赣苏区向湘中转移,开始西征。 
湘鄂赣苏区红军主力红16军于1934年6、7月间在宜丰、奉新边境地区被围,大部壮烈牺牲,小部红军分散坚持游击战争。湘鄂赣苏区被国民党军占领。 
闽浙赣苏区主力红10军,在反“围剿”前期,采取灵活机动战术,取得了数次战斗的胜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