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集要》第23章


创建根据地。 
大岭山位于东莞县西南部,面积约130多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其周围的莞城、石龙、厚街、太平、霄边等地,均有日伪军据点,驻守着日军长濑大队和伪军一部,有3000余人。针对上述情况,第3大队进抵大岭山后,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各种抗日组织和自卫武装,消除汉奸。11月初,日军200余人进山“扫荡”,我第3大队以突然出击的战术手段打击日军,经4小时激战,杀伤日军大部,日军遭突然打击之后,不敢继续深入,撤回原防。1941年6月,驻东莞县城日军400余人及伪军200余人,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奔袭大岭山,企图歼灭第3大队。当日伪军深入大岭山后,第3大队及各乡自卫军选择有利地形,突然将敌一部包围,对敌进行猛烈攻击,从6月11日拂晓战至下午3时,日军数次突围均未得逞。12日,日军以飞机支援,空投粮弹,但仍未突出包围。后因日军大批援军赶来,第3大队为避免与日军硬拚而撤出战斗。此战,歼日伪50余人,长濑大队长被击毙,缴枪10余支,战马多匹。第3大队在坚持以游击战打击日伪军的同时,还注意开展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他们派出工作组,帮助群众建立各种抗日组织,并按“三三制”的原则建立起了村、乡抗日民主政权,还成立了中共大岭山区委。 
第5大队进入阳台山地区后,立即着手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他们首先清除汉奸、特务,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建立抗日自卫队,动员青年参军,在第5大队的帮助和动员下,先后建起8个抗日自卫队,200余名青年参了军,还建立了乡级抗日民主政权。6月17日,驻南头日军约40余人,向望天湖、游松等地进犯,18日,第5大队以一个中队的兵力伏击日军,给敌以杀伤,迫使日军撤回南头。7月7日,日军400余人分两路“扫荡”阳台山地区,第5大队集中兵力打敌一路,激战一天,击退了日军的进攻。8月18日,日军400余人分三路再次“扫荡”阳台山地区,第5大队将兵力分散游击,到处袭击敌人,使敌不能立足,不得不撤回深圳、南头。我军几次反“扫荡”作战的胜利,使阳台山根据地逐步巩固。 
从上下坪会议到1941年底,东江抗日武装正确地坚持了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在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部队由从海陆丰东返时的100多人发展到1500余人,民兵发展到1000余人。此外,在增城、从化、番禺地区建立了增从番独立大队,约100人。从此,东江抗日武装成为这一地区抗击日军的主要力量。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总方针,1942年1月下旬,为了加强统一领导,在广东省委的领导下整编了部队,以第5大队为基础编成一个主力大队,其余分别编为第3大队、惠阳大队、宝安大队、港九大队,以便积极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1942年春,国民党顽固派调集第187师、独立第9旅等部5000余人,对我东江抗日根据地围攻,持续达一年之久,使该地区的斗争进入极为艰苦阶段,在此情况下,我及时采取了“精兵简政”的正确措施,较顺利地度过了难关。 
从1943年1月至11月,我军对日伪军展开广泛袭击,东江我军共作战70余次,歼日伪军1000多人,缴获武器500余件,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民兵近千人。11月,日军又调集近10000人的兵力,对我实行“万人扫荡”。12月中旬被我粉碎,日军被迫撤回原防地。 
为了进一步发展东江的敌后游击战争,1943年12月2日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7个大队。此后,东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向粤东、粤北猛烈发展。主力部队在向粤东、粤北发展开辟新区之后,留在东江地区的部队继续与日军作战,直到日军投降。东江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从广州失陷到1945年8月,开展近7年时间,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配合和支援了全国抗战。
抗日战争(1937。7—1945。9)
海南岛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抗日战争爆发前,海南岛地区保存了一支300多人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坚持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琼崖特委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当局达成了团结抗日的协议,并于1938年12月5日在琼山县云龙圩将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以下简称独立队),由冯白驹任队长。独立队改编时约300条人枪,编为3个中队。1939年2月10日,日军以台湾混成旅团一部,在海军的支援下,由海南岛北部的天尾港登陆,占领了海口、琼山、定安、文昌等地。14日,日军又以第5舰队一部在海南岛的三亚港登陆,并占领了三亚、榆林等地。遂后日军南北对进,海南全岛被日军占领,国民党守军保安第15团等部退入五指山地区。日军登陆时,刚改编的独立队在国民党军撤退的情况下,毅然开赴南渡江的潭口,冒着敌机的猛烈轰炸,构筑工事,阻击日军渡江。此后,独立队以第1中队在琼山县的云龙、道崇、三江、丰演,以第2、第3中队在琼山县的咸来、树德和文昌县的大昌等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发动群众,扩大武装。不久,与国民党当局联合成立了琼崖战时党政处,颁布了《动员委员会组织条例》,在部分县、乡成立了保卫琼崖动员委员会。由于这一时期琼崖地区的国共合作较好,琼崖抗战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各地的农民抗日协会纷纷成立;许多失散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要求独立收编,共同抗日;不少国民党军队和行政机关要求独立队派员协助加强政治工作,整顿组织;独立队本身也迅速发展到1000余人,为了适应部队迅速发展的形势,3月,中共琼崖特委将独立队改称为独立总队,由冯白驹任总队长,下编3个大队。 
独立总队成立后,中共琼崖特委和总队即以第1、第2大队于琼山、文昌地区,以第3大队于澄迈、临高、儋县、昌江、感恩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3月中旬,第1大队在琼文公路线上的罗牛桥伏击日军的运输车辆,击毁敌汽车1辆,歼灭日军大佐指挥官以下20余人。5月,第2大队在海口市郊长村桥附近伏击修路的日军,缴获枪7支。6月,第1大队潜入文昌县城,袭击日军北门哨所,歼灭日军数人。日军遭连续打击后,出动1000余人对琼文地区进行“扫荡”。为牵制敌人,独立总队以第2大队一部西渡南渡江,进至琼山县龙塘、十字路、龙桥、府城和海口郊区活动,威胁敌心脏地区,并将游击战争发展到海南岛西部地区。 
1939年2月至年底,第1、第2大队在琼文地区作战70余次,歼日军800余人,开辟了琼文抗日根据地。 
为发展海南岛西部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独立总队第3大队于1939年冬组织了围困那大日军据点的战斗。那大驻有日军100余人及伪军1个中队。第3大队决定联合国民党地方当局和动员群众,采取围困战术将日军挤走。 
战前,第3大队主持召开陶江、南丰等8个乡和游击队负责人会议,成立围困那大行动委员会指挥部。在国民党情县县长和各乡行政人员的支持下,组织工作队深入群众,建立各种围困组织,其中,有武装人员400余人,群众2000余人。10月下旬,发起围困战斗,第3大队以2个中队及部分地方游击武装对那大之敌连续袭扰,以部分武装人员带领群众在那大外围严密警戒,切断那大之敌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至11月初,敌因给养断绝,孤立无援,被迫乘夜暗突围向信县县城逃窜。第3大队进入那大后,未及逃跑的伪军1个中队全部就俘,缴获枪60余支。那大战斗的胜利,促进了海南岛西部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1940年1月下旬,中共中央指示琼崖特委:海南岛西部应作长期的打算,应以全岛为目标,大力发展党和武装,开展民运工作,不顾国民党的任何阻碍,坚决组织全岛人民的抗日斗争。要自力更生,把琼崖创造为争取900万南洋华侨的中心根据地。为了落实中央的指示,中共琼崖特委于1939年12月决定将特委和总队部转移到临高、儋县、白沙交界的纱帽岭地区,建立以那大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下旬,特委及总队领导机关率特务大队向纱帽岭地区转移。2月中旬抵达美合地区时,那大镇已被日军重新占领,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