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集要》第26章


束战役。此役共歼敌1100余人。 
9月23日,第129师首长指挥第386旅和决死第1纵队2个团、第385旅(附第32团)组成左、右翼队,发起榆辽战役,向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发起攻击。到30日,左翼队攻占榆社县城,歼敌400余人。右翼队攻占榆辽公路上的小岭底、石匣等敌人据点。此时,武乡、和顺的敌人同时出援,第129师遂决定停止攻打辽县县城,向红崖头、官地恼地区转移兵力,伏击由武乡出援的敌人。第385旅在开进途中,与日军援兵600余人遭遇,经一天激战,歼敌大部,残敌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双方形成对峙。与此同时,辽县西援日军已突破我狼牙山阻击部队的阵地。在此情况下,八路军总部决定第129师撤出战斗,结束了战役。榆辽战役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 
第120师为配合沫灵、榆辽战役的作战,对同蒲铁路北段实施了新的破击,同蒲铁路北段再次被切断。第129师所属的冀南军区以12个团的兵力,对石德铁路和邯济铁路进行了破击,歼敌1700余人。晋察冀军区所属的冀南军区以12个团的兵力,对石德铁路和邯济铁路进行了破击,歼敌1700余人。 
晋察冀军区所属的冀中军区从10月1日起至12日止,进行了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攻占日军据点20余处,歼敌1500余人,破坏公路150公里。 
第三阶段:反击日军大规模报复“扫荡”作战(10月6日至12月下旬) 
百团大战的发动,使日军的部署陷入混乱局面,敌痛感中共军队威胁极大,为稳定战局,巩固其在占领区的统治,日伪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以坦克开路,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八路军在各根据地军民的有力配合支持下,展开多种形式的游击战,破袭敌据点,断其交通,先后在大行地区、晋察冀地区、太岳地区和晋西北地区抗击了日伪军六七万人次的“扫荡”。晋西北地区的反“扫荡”作战一直延续到1941年1月下旬。与其同时,在太南、冀南、冀中、大青山等地,均有局部的反“扫荡”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山区军民反“扫荡”作战。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参战兵团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进行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投降47人,伪军反正1845人,拔除据点2990余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破坏公路1500余公里,缴获各种火炮50余门,各种枪5800余枝(挺)。八路军伤亡1。7万余人。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这次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遭到严重破坏,给了侵华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同时,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顽固派妥协投降、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全国人民中的声望,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写下了难忘的篇章。
抗日战争(1937。7—1945。9)
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中日双方经过前段激烈的较量,使日军妄图以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破灭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根据地,严重威胁敌人后方,使日军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逐步将其主力转向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并开始实行新的侵华方针,即轻视国民党重视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反复“扫荡”、“蚕食”、“清乡”,加强沦陷地区的法西斯统治,“以华制华”,“以战养战”。 
在日本诱降、英美劝降下,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于1938年12月叛逃投日,并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汪记国民政府,成为臭名昭著的汉奸卖国贼。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也开始投降从事反共活动。面对中国抗战出现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在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指引下,提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这对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和团结抗战具有重要意义。 
日军按其既定政策,首先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区“扫荡”。于是,华北各地八路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扫荡”斗争。据此间不完全统计,日军对华北根据地的“扫荡”达109次,使用兵力达50万人左右,其中1万人到2万人以上规模的“扫荡”有7次,3万以上的有2次,6万人以上的有1次。八路军在反“扫荡”作战中,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其中,晋察冀边区军民在雁宿崖、黄土岭两次战斗中,歼灭日军1500余人,并击毙了日军自称从未打过败仗的独立混成第2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第120师和地方武装在1940年夏季反“扫荡”中,与敌进行大小战斗251次,毙伤日军4990人。晋冀豫边区军民在1939年1月至3月与敌进行较大的战斗100余次,毙、伤日军3000余人,粉碎了敌人幻想控制冀南平原的计划。 
从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日军先后在华北进行了“扫荡”、“蚕食”和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对治安区着重于“清乡”,实行“三光政策”。 
其目的是断绝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摧毁抗日根据地,消灭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力量。1941年至1942年中,日军对华北根据地的“扫荡”,千人以上规模的有174次,总兵力达83万余人。各解放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其中晋察冀根据地军民歼灭日伪军10600余人。曾创造了以2个连歼灭日军1200人的最著名的宋庄模范战斗的战例。 
皖南事变后,日军把在华北用的“扫荡”、“蚕食”办法,也同样用于华中根据地来对付新四军。日军对华中根据地的“扫荡”,重点是苏中和苏北解放区;对苏南解放区重点搞了“清乡”运动;同时,对华中其它解放区也加强了“扫荡”、“蚕食”和“清乡”等活动。 
1941年至1942年,华中根据地军民在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广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7月7日至1942年7月7日,八路军、新四军共作战14000余次,平均每天作战40次,毙、伤、俘日伪军13万余人。在抗战的第六年,共作战27000余次,平均每天作战75次,毙、伤、俘日伪军约20万人。在这两年中,我各抗日根据地,虽然有的相对缩小了,八路军、新四军的人数相对减少了,但终于顶住了敌人的“扫荡”,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1943年至1945年7月,是八路军、新四军渡过了最严重的困难阶段以后,再次扩大、发展和发动局部反攻的时期,1941年到1944年上半年,八路军、新四军抵抗了日本侵略军在华兵力的60%以上,伪军95%以上。1943年,日军千人以上规模的“扫荡”有150余次;1944年有160余次。尽管抗日军民处境困难,但是由于1941年至1942年的艰苦斗争,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致使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仅在1944年就对敌作战2万多次,毙伤日伪军26万余人,俘日伪军6万余人,争取伪军反正3万余人,攻克县城47座,攻克据点5000余处,收复国土8万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380余万人。由于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攻势作战的胜利,大量消耗与牵制了敌人,经过艰苦的斗争,彻底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蚕食”和“清乡”,扩大了解放区。到1945年春,八路军、新四军就已发展到91万人,民兵220万人,解放区遍布19个省,总面积为9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550万。解放区的发展与扩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对日军占领的大多数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海岸线的强大战略包围,为实施全面大反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抗日战争(1937。7—1945。9)
新四军皖南突围
新四军皖南部队,在东起芜湖、宣城、西至青阳地区活动。这是一个横宽百余公里、纵深五六十公里的狭长地带,而且面对强敌,背后有国民党顽固派的重兵监视和封锁,处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