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衙门》第2章


飞稀〉难谩∶拧罚Я殖霭嫔纾?999年12月)。另一方面,尽管人们已从小说戏曲中间接获得 了不少有关 州县衙门的零星知识,但都缺乏系统和条理化。与此同时,各种缺乏基本历史常识 的荧屏戏说,倒有甚嚣尘上搅乱视听之势,令识者惋叹。于是便有了这本以介绍 知识和钩沉 蕴趣为主,同时又辅以照片图像的通俗读物,从而使读者能借助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此话题 获得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那运笔程序呢,不妨就从老百姓业已说惯的“八字衙门”,即衙门的建筑景观写起吧——
第一章 卧听萧萧看衙斋
古代衙门的构造
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由山东范县知县调任潍 县。刚上任,就逢上当地闹饥荒,竟致有人相食的惨况发生。来年夏天,雹灾骤降,入秋后 又发大水。为放赈救灾等务,郑板桥连日案牍劳顿。这一天夜里上床后,久久不能入睡。但 闻整个县署内一片寂静,只有窗外竹影萧疏,随风作响,飒飒簌簌,清晰可辨。触景生情, 郑板桥来了诗兴,斜靠在床上口占一首,这就是后来他题在一幅竹画上的名绝——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饱含在咏竹间的无限忧患之情,人们是不难体会的。不过,替诗人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会儿 从 窗口往外审视整个县衙,又该是如何景象呢?善用赋笔描绘意境的诗人,自然不会一一实写 。现在,我们就不妨借用诗人名句,稍加改动,作为本章的标题,先来看看古代县衙门的一般外表和内在构造吧。
奇文共赏八字墙(1)
“衙门八字朝南开”,这句流传久远的俗话,上年纪的老人都耳熟能详,欲看衙门景观,自 当从它讲起。衙门所以要朝南开,为的是天下官署建筑都有坐北朝南的讲究,以此体 现尊贵。该费些笔墨的,倒是这“八字”。原来古时候所有官衙的大门左右,照例要分列两 道砖墙,沿门侧呈斜线往左右前方扩散开去,转折成一个30度的角,刚巧像个“八” 字形状。大 门敞开不闭,砖墙似乎也变作了两扇门板的延伸,这就成了“衙门八字朝南开”的由来。 
和县衙建筑坐北朝南的用意相同,衙门前的八字墙也是无比“尊严”之物。首先,凡有 需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的皇上“圣谕”,大多挂在或贴在八字门 墙上。汉简中时常可见有将官府教 令“各明白大扁书市里官所寺舍门亭燧堠中,令吏卒民尽讼知之”的要求,因知其来历久远 。而位居一方行政中枢的衙署墙壁,便是这个将“最高指示”逐渐传达到基层的信息网络的 发布中心。 比如明朝时有个规矩, 每年从2月起到11月,皇帝都要在月初向民众口授“圣谕”一道,由文书房通过北京首县 大兴(县)和宛平(县),布达全国。于是,除了年头岁末农闲时 外,天下老百姓们每个月都可 以在县衙门前领受最新“圣谕”一道。且以正德十四年(1519)为例, 看看八字墙上的“圣谕”内容——二月,说与百姓每:各务农业,不要游荡赌博。三月,说与百姓每:趁时耕种,不要懒惰农业。四月,说与百姓每:都要种桑养蚕,不许闲了。五月,说与百姓每:谨守法度,不要教唆词讼。六月,说与百姓每:盗贼生发,务要协力擒捕。七月,说与百姓每:互相觉察,不许窝藏盗贼。八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成熟,都要及时收敛。九月,说与百姓每:收了田都要撙节积蓄。十月,说与百姓每:天气向寒,都着上紧种麦。十一月,说与百姓每:遵守法度,不许为非。(转引自沈榜《宛署杂记》卷1)语气通顺,又略带凤阳口音,题材则五花八门,但总不离安分守己、抓紧干活的中心意 思。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的传统和基层政权的主要职守,都可以从这八字墙上看出来了。既然有这些常要更换的“圣谕”,堂而皇之的衙门口就不是想象中那般森列肃穆,而是 时时有热闹可瞧;因为恭接“圣谕”可是个笙箫鼓乐、吹吹打打的场面,照例还要有和尚道 士一起来凑热闹,如同做水陆道场一般。唐人所著《群居解颐》上说,当时南中是块小地方 ,缺少红尘外的人,所以每当“圣谕”传来,都要弄些假和尚假道士陪位。唐昭宗即位后, 派柳 韬任容管宣告使,到这里来传达新皇帝宣布登基并实行大赦的“圣旨”。县署临时抓夫,充 当假僧假道。有个光头位置站错了,陪同柳韬前来宣旨的太守王弘觉得奇怪,责问他是怎么 回事。那人发牢骚说,“还没轮到我服役的时间呢,去年已当过文宣王了,今年又差来当和 尚!”周围的人无不笑疼肚子(转引自《说郭》)。到了宋代,“诸州皆有衙乐 ”(《宋史·乐志》),即每一个州县衙署都有一支召之即来的乐队,专备在 恭接圣谕、庆贺年节或迎 送上司 等仪式上派用处。这个传统一直沿袭到清末,我们在赵丹主演的电影《林则徐》中,就能看 到这样的场面。然而八字衙门前恭接“圣谕”的热闹,还没到此为止。为了帮助老百姓深刻领会与贯彻 落实,衙门前还要举办宣讲“圣谕”的活动。明初时,太祖朱元璋的《御制大诰》,要求“ 户户有此一本”,“臣民熟视为戒”。可是在文盲充斥的古代中国,多少人连字也不识,哪 谈 得上“熟视”?于是便要讲解。当时承担向民众讲解《大诰》任务的,主要是各级国立学校 的师生,开讲前都去京师朝见过,再分赴各地,很有些宣讲团或宣讲队的味道。把《大诰》 内容弄懂了,也会有好处,所以听讲者很多。永乐初年,福建瓯宁县有个6岁小孩丁江阴, 因为老去县衙门口听《大诰》宣讲,居然能背出许多,被送到北京皇宫里,在皇帝面前背诵 ,赏了衣服钱钞,再送到建宁府儒学里读书。那等荣耀,也很不逊于后世的“少年班”哩 (俞纪登《典故纪闻》卷6)。清朝时宣讲“圣谕”的风气更盛,底本叫《御制圣谕广训》,简称“十六条”,内容是—— 1尊孝悌以重人伦2笃宗族以昭雍漠3和乡党以息争讼4重农桑以足衣食5尚节俭以节财用6除异端以正风俗7明礼让以端士行8讲法律以戒愚顽
奇文共赏八字墙(2)
9禁诬告以义全善10戒逆逃以免株连11完钱粮以省催科12隆学校以敬名士13联保甲以灭盗贼14定衡度以公买卖15禁奸淫以肃人伦16绝赌博以淳风俗这“十六条”,听起来原则性很强,比朱元璋的白话《大诰》更让人难懂些,可是反过 来也为宣讲人结合实际加以发挥提供了余地。起初用四言韵文讴歌说唱,后来许多典故成语 、格言故事,乃至艺术性很强的公案小说都进入了“圣谕”宣讲的内容。老百姓有管叫说评 书 为“武案”、讲“圣谕”为“文案”的。听“武案”要掏钱去茶馆买座位,听“文案”则不 但不要掏钱,衙门还会负责搭台、张灯,维持秩序。郭沫若的《少年时代》里,就有听讲“ 圣谕”的回忆。有此免费供应的通俗曲艺上演,八字墙前,还会冷清吗?“圣谕”之外,八字砖墙上还贴有各色各样的告示。一类是传达朝廷和上级官府的谕示 ,比如《宋史·隐逸列传》载,姜潜任陈留知县时,正逢王安石变法,颁下了“青苗令”。 姜潜 是改革的反对派,不过坐在这个衙门里,就逃脱不了向民众传达改革法令的责任,也只能“ 榜其令于县门”。还有一类是本县长官发布的告示或禁令,如《严拿逃凶逸犯示》、《 禁止地 棍骚扰示》、《禁止土妓流娼窝匪示》等等。这类告示都有一定格式,多以县令名义发布 , 也有县令和佐属联名发布的。例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苏州府属嘉定县衙 门发过一个《严 禁脚结党横行告示》,最后的署名是——知县闻在上、县丞萧文炳、主簿洪天爵、典史宋 琏。从一把手到四把手的大名都写上了。为了方便民众阅读和理解,衙门前的告示经 常采用韵文或者白话文形式。比如清朝咸丰三年(1853),上海发生小刀会起 义,贴在上海县署墙上的告示便是这样写的——上海县正堂示众志本城,御患第一。现居守望,巡防匪徒。户出一丁,务各协力。同声相应,登时齐集。即遇匪徒,何难擒截。既保身家,又卫乡邑。有备无虞,共期乐业。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