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名流的情人们》第61章


对于郁达夫和王映霞的事情,郁达夫家里人多数是不同意的。北京的大哥郁华(曼陀)还为此写信把他大骂了一顿。
郁达夫沉浸在喜悦中,根本无法顾忌别人的指责。
郁达夫和王映霞春天结婚,秋天一过,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了。这是一个男孩,取名郁飞,小名阳春。他的出生给家里带了不少生机。
郁达夫与王映霞婚后有过一段甜蜜丰裕的日子。王映霞在自传中说:“当时,我们家庭每月的开支为银洋200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说是中等以上的家庭了。其中100元用之于吃。物价便宜,银洋1元可以买一只大甲鱼,也可以买60个鸡蛋,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
看似幸福的生活,不安的暗流在渐渐涌动。郁达夫是个性格懦弱的文人,勇于自我暴露,很多问题都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很少顾忌别人的想法。一对男女在一起,可以生出三样东西:婚姻、孩子和烦恼。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婚姻是不完整的也不服气的二妻并行,虽有不少的孩子,无尽烦恼却是避免不了的,尤其是性格如郁达夫的人。
郁达夫结婚前曾对王映霞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的日记不会在有生之年发表,然而北新书局还是把日记刊登了,名为《日记九种》,公布了他和王映霞的恋爱经过,也是郁达夫追求、王映霞接受的过程。
据王映霞自己猜测,当时郁达夫追求王映霞已是尽人皆知的事了。郁达夫这么做的目的,不过是要把王映霞“搞定”,形成既成事实。
婚后,郁达夫总是要求王映霞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旦不如意就发脾气,使性子,弄得王映霞很难堪。郁达夫爱喝酒,爱抽烟。有一次半夜喝醉了,醉倒在弄口,害得王映霞等了一夜。天明时分,王映霞放心不下,出门去找,看见了倒在雪地里的郁达夫,急忙把他扶进屋。郁达夫好半天才缓过来。以后朋友请郁达夫喝酒,王映霞一定要他们把郁达夫送回来。
有时,郁达夫会无缘无故失踪,总是让王映霞担心,而他回来之后,却丝毫不以为意,深深伤害了王映霞。更让王映霞容忍不了的是,嘴里口口声声说爱王映霞的郁达夫,总在言语中流露出把王映霞当作小妾的潜意识。试想,一个女人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自己所爱的男人,而那个男人竟然把自己当作下等的人看待,谁也受不了。
八·一三事变后,郁达夫与王映霞从上海迁到杭州,并建起一座风雨茅庐。王映霞还为郁达夫生下两个儿子,但双方的性格矛盾日益激化,家庭争吵越来越多。1936年郁达夫为参加抗战活动南下福州,留下王映霞独自带着孩子和老母在漫天烽火中逃难。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正是妻子最需要丈夫在身边共渡难关的时刻,而郁达夫的远走,使王映霞感到郁达夫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而郁达夫在福州做官,曾风闻自己的好友许绍棣“新借得一夫人”,但也没有成为心事,直到传来具体消息后,才一再发信请王映霞来闽,却了无回音。
第五部分当代著名作家 郁达夫(5)
1938年,郁达夫携着许绍棣不愿与之结婚的王映霞赶赴武汉。此时的王映霞不断与许绍棣联络,以期还个“说法”给腹中的孩子。而此时的许绍棣,却真的与当初的借口——王映霞所号称的为许绍棣介绍的用来续弦的小姐开始了火热的交往。此时的郁达夫发现了许绍棣写给王映霞的三封情书。
他将这些信批量影印,声称是“打官司的凭证”。王映霞则匆忙卷带细软躲到一个律师朋友家中。郁达夫请了郭沫若来查看“现场”,并在报上大登侮辱性的启事,且致电致信浙江军政府,吁请查找王映霞。一时间,舆论哗然,满城风雨。事情的结果是:聪明的许绍棣以快速定亲结婚洗刷了自己;郁达夫与王映霞则在朋友们的调解下各作让步。王映霞写下了不公布的“悔过书”,而郁达夫却再次登报声明这次事件是自己“精神失常”所致的误会,以保全她的声名。
不可外扬的家丑,就这样被清教徒性格的郁达夫张扬成了所有人的焦点。任何一个女人都不可能完全原谅这种就算自己错的尊严伤害。从此,两人貌合神离。
1938年12月,一家三口从福州上船,抵达新加坡。两人的感情经历这么多波折,关系越来越坏。郁达夫担任的《星洲日报》副刊编辑,在那里,发表了《毁家诗纪》,有着详注的19首诗与1首词,展示了他和王映霞的感情破裂以及王与许绍棣的发展过程。清教徒性格的郁达夫再一次“自我暴露”,他写了不少一般人难以启齿的家事:例如两人在金华重逢时,王映霞以例假为由拒绝与郁达夫同房,不日却与许绍棣夜奔碧湖同居,等等。还有的诗中将王映霞比作姬妾。如其四:
寒风阵阵雨涛涛,千里行人去路途。
不是有家归未得,鸣鸠已占凤凰巢。
同去的王映霞在香港的《大风》旬刊上看到了郁达夫不索取稿费只求发表的《毁家诗纪》,终于下了离开郁达夫的决心,她已被毁誉得无颜立足南洋。王映霞不堪忍受,也写了两篇文章给《大风》期刊,为自己辩解。夫妻关系公开到如此地步,已无力回天了。王映霞向郁达夫提出了离婚。
1940年3月,众友朋的劝解无效,郁达夫与王映霞正式离婚。三个孩子归郁达夫抚养。
带着一身伤痕,王映霞只身回返中国,并于1942年在重庆与钟贤道结婚。钟贤道是江苏常州人,任职于重庆招商局,在当时拥有相当地位与实权。王映霞与钟贤道的婚礼十分隆重。章克标著的《文苑草木》说:“他们的婚礼是十分体面富丽的。据说重庆的中央电影制片厂还为他们拍摄了新闻记录片。他们在上海、杭州各报上登载了大幅的结婚广告,而且介绍人还是著名外交界名人王正廷,可见这个结婚的规格之高,多么阔绰。”
王映霞再婚后,与钟贤道生了一子一女,一家定居上海。对于自己的第二次婚姻,王映霞在自传中说:“如果没有后来一个他(指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漂泊不定。”
郁达夫在新加坡主要从事抗日活动,为了避免日本人的迫害,与胡愈之等人向苏门答腊撤退。郁达夫在苏门答腊岛隐姓埋名住了下来。不料,由于日本军队得知郁达夫会日语,而日军当时正急需适当的语言翻译,就把化名为赵廉的郁达夫强行征为翻译。
翻译的差事很轻松,但郁达夫一个人在苏门答腊岛总不习惯,于是娶了一个当地华侨姑娘何丽有,生下儿子大雅和女儿美美。
这是郁达夫的第三次婚姻。何丽有不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而郁达夫结婚的目的就是找一个管家婆。两个人之间说不上有什么感情。两人的日子非常平淡。
不久,郁达夫以有病为由推掉了翻译之职。1945年,日本投降了。8月29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队的两个人带走,从此一去不返。人们只是从后来的战犯审讯中得知他被日本兵杀害。
第五部分现代著名作家 张爱玲(1)
张爱玲:(1920~1996年)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
张爱玲出身名门,她的爷爷张佩伦是晚清翰林院学士,奶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儿。
但张爱玲却有一个不幸的童年——早年父母失睦,终致离婚。
家学渊博的张爱玲多才多艺,家庭的不幸又使张爱玲早熟。七岁时她就开始写小说,中学时代在校刊上发表了散文《迟暮》、《秋雨》,小说《牛》、《霸王别姬》,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一幅漫画——她用这5元稿费买了一支唇膏。
1941年,怀着“天才梦”的张爱玲终于挣脱了家庭的樊笼,只身到香港求学。数年后,张爱玲挣脱困境,崭露头角。
1943年5月,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发表在鸳鸯蝴蝶派作家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杂志上。从此,张爱玲一发不可收拾,《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倾城之恋》、《封锁》等一大批小说、散文及影评陆续见诸报刊杂志。
1943年5月至1944年底,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张爱玲共创作发表了1个长篇,6个中篇,8个短篇和40篇散文,总计50余万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