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士回明》第367章


左前方清兵的防线前面几百米的地方,几百海军陆战士兵正卧倒在地上。他们身上的衣服与其他部队有些不同,都是花花绿绿的,趴在地上如果不仔细看都看不清楚哪里有人。
士兵们的后方几十门小炮正架在地上,还在不停地朝清兵防御工事发射着炮弹,这种炮看起来很小,但炮弹的爆炸声一点也不小。李本深清楚地看到不断有清兵倒下去,更多的清兵开始在壕沟里四处乱窜,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
炮声刚停,卧倒在地上的士兵迅速从地上窜了起来,右手提着步枪,弯着腰快速向前推进,遇到前面有个小土坡,立刻又卧倒在土坡前,同时手里的步枪迅速指向了前方。
后面的士兵用着同样的动作前进着。有个别清兵刚刚露出头来,就被前面趴在土坡上的士兵一枪给撂翻了。
就这样,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交替掩护着前进,几百米的距离很快就到了,战壕里的清兵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已经到了三四十米开外,有士兵很快从身体侧边的袋子里取出了手雷,拉开拉环就朝前面扔去。
几枚手雷刚在壕沟里外炸响。后面的士兵们如风疾风一样已经冲到了壕沟前面。
李本深看得目瞪口呆,就好象看一场大戏入迷了一般。李本深把自己应该做的事丢到了九宵云外,直到身边的一团长提醒道:“师长,该咱们上去了!”李本深这才反应过来。
“命令各团快跟上去!”李本深急得大声吼道。
被突破防线的清兵很快就崩溃了,大队的清兵开始朝后面跑去,李本深亲自领着二师跟在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后面拼命地追赶。
清兵朝后刚刚跑了不到一里地,对面的山坡上又响起了清脆的枪声。随后手雷的爆炸声再次响起,不少清兵又开始调头朝后面跑去,更多的清兵却把手里的刀枪一扔跪到了路边。
清兵还是跑了不少,毕竟战场太过开阔,而二师又没有对清兵采取包围态势。等战斗结束后清点战果时,才发现从两侧跑掉的清兵有五千多人。
“李师长,请尽快打扫战场,部队必须马上机动到武昌附近,黄部长已经安排了船只,我们就不等你们了。”阎应元从队伍里走了出来,给李本深敬了个礼说道。
“阎大队长,还劳你亲自前来,老兄我心里有愧呀!”李本深还个礼,上前拉住了阎应元,“你们海军陆战队真是太厉害了,不仅装备好,更让老兄佩服的是你们的战术动作啊!”
“李师长倒是不必如此,我们只不过先换了装备而已,以后你们也会用上这些家伙的。”阎应元谦虚地说道。
阎应元接着把形势给李本深作了简要介绍,李本深一听海军陆战队已经在鄂州歼灭了二万多清兵,更是咋舌不已。
“阎兄,你的意思是说现在湖北的清兵基本都被困在武昌城里了?”李本深问道。
“大概是这样,武昌城外大队的清兵是没有了。”阎应元思考了一下,这才说道。
“那我们二师过去只能是打打小县城了,唉,不过真要是遇到今天这样的清兵,二师还真应付不过来呢。阎兄,你就先请一步,我们二师打扫完战场马上就到江边乘船出发。”李本深真切地感到二师的差距,对阎应元十分尊重。
阎应元率海军陆战队的一千名士兵回到武昌城外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这次战斗海军陆战队没有战士牺牲,只有三名战士被火枪所伤,所幸并未打中要害,简单治疗后已经问题不大。
听黄得功讲,武昌城的清兵也曾试图出城向海军陆战队的阵地发起攻击,但刚出了城门不久,就被“岳飞”号上的炮火给打回去了。
阎应元有些遗憾,如果把清兵放过来,不说全部留下他们,起码可以大量杀伤,但事情已经过去了,阎应元并没有抱怨,而是把黄梅县的战斗给黄得功汇报了,尔后安心在武昌城外驻扎了下来,等待二师和五师向武昌周边展开清剿行动。(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二章 北京城里的稀奇事
如果说哪里还有“冰火两重天”的话,现在当数北京城莫属了。
这里说的“冰火两重天”,并不是说天气,是在说北京城里的怪事儿。
说是怪事,其实也谈不上,如果问问北京城的老百姓,他们会悄悄说,现在的北京城跟崇祯年间差不多了。
当初崇祯朝的官员们把多尔衮将错就错地接进北京城,北京城就成了大清朝的国都。
按说大清朝定鼎北京之后,还是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政策,头两年除了剃发易服之事弄得人心惶惶,北京城的百姓们还是认为大清朝廷比崇祯朝的横征暴敛要好上不少,慢慢人心也就定了下来。
结果大清摄政王贪心不足,妄图一统天下,一统天下无可厚非,却非要对我汉族百姓举起屠刀,若有不服者,屠城之举屡现,乃招至上天震怒,派来几位天使拯救汉族百姓。
几位天使虽不是神仙,但用的却是神仙手段,豫亲王就在扬州城下折戟而归,从此大清朝似乎就走了下坡路。
后有大清“巴图鲁”鳌拜率军对南京城拼死一击,竟灭了南明朝廷,当时的北京城可真热闹,那些没见识的人仿佛觉得天下已经大定一般,却没想到比南明朝廷厉害得多的南京政府出现了。
北京城的百姓们一开始并不知道“政府”是啥玩意儿,但时间久了,大家也都明白了,其实这政府与朝廷差别也不大。都是管着天下事的。只不过没有皇帝罢了。
这南京换了个“政府”。天下就再也没有安宁的时候,似乎天天都在打仗,普通老百姓也管不了更多,只要仗不打到家门口,日子总是要过的。
过日子总要分过好日子和歹日子,但北京城里城外的百姓这些年似乎就没过上过好日子,看看几个城门外那成堆的乞丐就知道了,老北京会告诉你。这跟崇祯年间差不多。
其实这些乞丐并非都是流民,不少人还是有田有地的,只是正值青黄不接之时,朝廷却在大肆征收军粮,不少百姓家里的种粮都被搜刮一空,更谈不上糊口了,不能呆在家里饿死,到京城皇城根下乞讨虽然丢人,但有时会遇到个把善人,总能吊着命。
老百姓们不知道为啥朝廷会这么缺粮。按说这两年总的来说也算风调雨顺,不象崇祯朝那样老天总是不开眼。半年时间都不下一滴雨。
多尔衮当然知道为啥北方这么缺粮,自从灭了南明朝廷,南京政府不肯承认与南明朝廷达成的开放运河的协议,从那时起,京城的粮价就一天贵过一天了。
西北诸省虽然这两年老天算是开了眼,再也不缺水了,但这些省份都是连年战乱,几乎是十室九空,空有田地却无人耕种。再说即使这些省份有了粮食,再运往京城,那也在路上就消耗了大半,哪里供得上北京城。
好在洪承畴那里还算争气,自从占了两湖之后,把这两省经营得不错,这几年京城就指着两湖的粮食维持着。
多尔衮是在京城的粮价涨到三两多银子一石的时候起了撤回关内的心思,他并不知道即便是退回了关内,南京政府和那位天使大都督会不会就此放过他们,多尔衮估计他们不会,因为他在《中华日报》上看到过“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句子。
这个念头一起当然就会跟身边的人说说,多尔衮甚至都跟范文程谈过这事,范文程不置可否,自从吴三桂叛逃大清之后,他现在已经很少建言献策了。
让多尔衮和众多满人大臣没想到的,这个消息刚刚传出去,皇上那儿就收到了无数的奏章,内容无非就是大清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现在也远不是谈撤回关内的时候。
皇上收到这样的奏章并不稀奇,稀奇的就是这些奏章竟全是汉臣们写的,一个满臣都没有。
多尔衮在武英殿里给小皇上说的时候还带有一些自豪,说大清朝廷甚得人心,看这些奏折就知道了。
大学士冯铨的奏折就写得花团锦簇,他从大明朝气数已尽说起,说大清皇帝入关夺取天下乃是天命所归,尽管目前朝廷遇到了些困难,但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
冯铨在奏折里说,南京政府的那几个头头脑脑的,几个所谓的“天使”他在南京都见过,除了会摆弄一些奇技淫巧的东西,不过都是平常人,大清朝廷有圣明的皇上和皇叔父摄政王的英明领导,没有惧怕他们的理由。
冯铨还从曲阜孔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