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兴衰录》第79章


所以他和其他三个辅政大臣的关系是比较紧张的。
遏必隆和鳌拜同属满洲镶黄旗,这个遏必隆出自名门,遏必隆的父亲是后金(大清的前身)的五大开国元勋之一的弘毅公额亦都,遏必隆的妈妈是和硕公主。虽然他家世很显赫,但是遏必隆显然没能继承他爸爸的英明神武,他这个人很庸懦,又是个遇到事情毫无主见的主,所以大部分时候基本上都是附和鳌拜。
鳌拜,1610年左右出生在东北,瓜尔佳氏,他的伯父费英东也是后金开国五大元勋之一。清朝入关,由于满清宗室里的优秀将领实在不少,鳌拜没有当过方面军司令,大部分时间,他是作为先锋。
尽管如此,用战功赫赫来形容他,是比较恰当的,他先是跟着阿济格从内蒙古打李自成,沿途追击数千里,重创大顺军。后来他又跟着豪格讨伐张献忠,作为先锋,他身先士卒,为斩杀张献忠立下了第一功。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他和索尼是拼死对抗多尔衮的坚持拥立皇太极儿子的保皇派。应该说,鳌拜并不是一个喜欢搞钻营投机的阴险分子,相反他这个人梗直倔强敢于抗争。
在多尔衮时期,很多保皇派都投靠了多尔衮,但是鳌拜坚决不妥协。自然像他这样的人,在多尔衮时代是过得不太如意的,遭到了三次重大的迫害,有功而无赏、无罪而受罚,三次论死,备受打压。
直到顺治亲政,他听说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十分感动,然后就重用了鳌拜(十动然用)。
从此,鳌拜跟着顺治,参与管理了很多国家事务,比如如商讨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协和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协助会审案狱等等,积累了丰富内政经验。
在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应该说,在四位大臣辅政时期,最具有话语权的就是鳌拜,很多政策实际上是出自鳌拜的手笔。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鳌拜步步为营,广结同党,收了很多属下,扩大自己的势力,获得了大权独揽的机会。
顺治死的时候他之所以立了四个辅政大臣,他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四个辅政大臣相互制衡,防止某一方做大。但是实际情况的发展大大超越他的预料。
不过由于清朝初年出了个多尔衮,任何人权利大那么一丢丢,都会引起应有的警惕。所以就在鳌拜大权独揽的时候,他的危险也慢慢降临。要知道,鳌拜的对手可是堪称满清第一女权术大师的孝庄太后(和慈禧并列)和跟着孝庄学习的康熙皇帝。
更何况,大权独揽之后的鳌拜,就不像先前那么谨慎了。人年纪大了,就容易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逐渐上了年纪的鳌拜,天天在朝廷上看着苏克萨哈那副嘴脸,这家伙当年曾经投靠多尔衮捞了好处,后来多尔衮死了,他又靠着顺治捞足了政治资本。苏克萨哈这家伙什么力都没出,该拿到的全拿到了,想到这里,鳌拜气就不打一处来。
所以鳌拜决定,是时候收回苏克萨哈的“红利”了。而且看着自己手下的兄弟,想着自己也算混出头了,也该给自己人一点甜头了。
康熙四年,鳌拜挑起了换地事件。这个事情,鳌拜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多尔衮当权的时候,偏袒正白旗,将冀东肥沃的土地圈给了正白旗。现在鳌拜自己上了台,他就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该归黄旗所有(也就是索尼、自己等人)。
当然他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事情,除了要给自己捞点好处,也是想打击打击苏克萨哈和两白旗。
为此,鳌拜简直不惜大开历史倒车。要知道当时的圈地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如果黄白旗换地,牵涉面太广。而且在圈地过程中还规定了如果土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的流氓政策,不难看出,这种坑爹的政策很容易造成很多无辜的人受苦。蛋糕就这么大,谁都想浑水摸鱼,遭殃的自然是老百姓。
尽管这个政策很坑爹,两黄旗的索尼和遏必隆还是非常支持的,谁心里都有很多小九九。
当然苏克萨哈肯定是反对的,不过三比一,苏克萨哈就算反对,也是无效的。
关键时刻,还是有人敢于直言的,出自正白旗的户部尚书苏纳海可能是处于自身利益受损,也可能是出于为国家稳定的考虑(不过我认为他为自身利益考虑的更多些),对圈地持反对态度。
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出于国家稳定的考虑,也公开对此政策表示强烈反对。
鳌拜没有想到却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他十分愤怒,一激动,就把这三个人定为死罪。
问题是,这三个人也就是说了点实话。康熙虽然小,但是他并不傻。他表示,不同意处死,最多打100鞭子了事。
其实如果鳌拜是个聪明人的话,毕竟坐在上面的是自己名义上的领导,虽然还没有亲政,但是总有一天,他要成为自己实际的领导,按照一般的逻辑,应该赶紧巴结巴结康熙。
可惜,这个时候的鳌拜已经昏了头,权力确实是个容易让人失去理性的东西。他竟然鸟都不鸟康熙的意见,直接就把这三个人干掉了。康熙也无可奈何。
看起来,鳌拜获得了胜利。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鳌拜已经埋下了他最终的结局。###第3章 亲政
你有自己的想法,没问题;你想给自己捞点好处,也没有问题;但是你不听皇帝的话擅自做主,那就很有问题了。有了多尔衮的前车之前,这一点,对于孝庄和康熙来讲,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由于鳌拜同志平常不注意学习,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很好地把握国内形势的变化(比如圈地),而且他自己本人从来都非常固执,老了之后,更加成了一个老顽固,又自以为功劳大,经验丰富。对自己的见解盲目自信,从来不爱听年轻人的想法(比如康熙),更是把康熙看成是自己的晚辈,动不动就在康熙面前训斥其他大臣,找存在感。加上鳌拜同志武将出生,虽然学了不少东西,可是有的时候还是难免举止比较粗暴,不太遵守礼仪。
这些问题在康熙还没有亲政的时候,还只是小问题。
但是,康熙六年,玄烨同志14岁。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帝的亲政年纪应该是在16岁。但是,清朝初期由于情况比较特殊(皇权之争),顺治14岁就亲政了。清朝这个朝代还是十分看重祖宗的制度的,所谓的祖宗制度,实际上也就是前朝的“判例”。
这么看来,清朝的制度还很有点英美法系的意思。(到了清朝后期你又会发现,有牛人改变了这一不太成文的规矩)
由于有了顺治这个先例,到了康熙这个年代,到了14岁,自然会有人奏请太后,要求皇帝亲政。
事实证明,索尼虽然是个老油条,但是他能够成为官场不倒翁,绝对不是偶然的。他是十分了解孝庄的心思的,而且亲政这种事情,涉及到权利分配,确实比较微妙。所以他联合其他三个辅政大臣一起提出了亲政的奏请。
康熙显然是个比较有表演天赋的人,他表示:还希望诸位老臣再扶我一把。
这个时候,顺治的选择还是发挥了作用,如果是宗室比如多尔衮,没准真的脸皮一厚:好吧。
这四个辅政大臣显然这种底气的,所以他们坚持要皇帝亲政。于是康熙勉为其难地表示,这个,可以有。
康熙确实是非常聪明,非常善于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磨练,在看人和做事方面,自身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相比康熙,鳌拜就显得比较老古董了。鳌拜的固执己见,使得康熙完全不能推行适应社会发展的制度,而且鳌拜还沉浸在八旗利益的个人小九九中。要说康熙,虽然满洲人的利益还是要照顾的,但是国家的利益也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
应该说,纵观清朝268年,在满洲利益和国家利益方面,拿捏的比较好的,康熙应该算是第一人。
鳌拜的问题,在康熙亲政之后,显得比较严重。
在这里,我还要顺便插播一下,关于清朝的皇权和权力分配问题。
关于皇权的问题,要从丞相这个职位开始讲起。皇帝也是人,由于全国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他,这个人就是丞相。如果把一个王朝比作一个公司,皇帝大致相当于董事长,宰相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经理。
大家知道,一个公司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