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宋》第564章


等到王安石收拾好了东西,几个顺着山丘之间路下了土丘,晁二带路将众人带到谢公墩。
谢公墩本是东晋谢安(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的住所,王安石将此处买下修缮,当作自己的另一处宅邸。这里虽然也算做宅邸,但也不过是个小院而已,但好歹要比半山园看上去像个宅院,刚好也容的下几人休息。
父子二人关上门说话,似乎话就更多了,但很少再谈论政事。
王旁见墙上有首诗写到: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宅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想到谢公刚好也是字安石,想不到父亲仍有此雅兴,难怪留下那么多诗词佳句。
父子聊到这诗词,王旁想起半山园墙上的那提词,似乎曾经在哪里见过。便问道:“爹,您那半山园的《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这词如此意境,我竟然觉得眼熟又是何故?”
王安石见王旁一口气竟将自己的词背诵下来,心中大喜:“哈哈,不错,想不到你小子记性还挺好,竟然一字不错啊!”
自己的记性是挺好,上下五千年全在脑子里了,更何况王安石的诗词小时候早看过唐诗宋词罢了。王旁笑道:“不是记性好,是父亲写的好。”
“这词你觉不觉得头几一句很熟悉?”
“正是,孩儿想问的就是这事。不过您这么一说我又想起来几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可是唐朝刘禹锡所做?”经过王安石提醒,王旁忽然眼前一亮想到这首诗,难怪今天看墙上题词如此熟悉。
王安石点点头:“你可知道为父为何在墙上提这浣溪沙之词?”
“孩儿一时想不到!”
“我看这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旁儿为父就考一考你,这诗歌与这词你能想到什么?”
王旁可是一点都不笨,唐顺宗即位﹐擢任王叔文﹑王伾等﹐谋夺中官兵权﹐实行改革。失败后﹐旧派官僚与宦官对参予其事者皆予斥逐: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时称八司马。
为了确认他有追问到:“爹,难道您是故意在半山园提此浣溪沙?”
见王安石确定的点点头,王旁微微一笑,这点事怎么能考的住他呢?“父亲,当年刘禹锡就在这个“八司马”之列。贬迁十年,京都一梦。十年后,刘禹锡回到了长安。写下了《子刘子自传》。十四年后他再次被皇帝召回长安时,在这个只要少许低头便可改善自己困顿境地的机会面前,可他看着枯死的桃树和满地的野葵燕麦,再一次吟唱道: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皇上不高兴了,权臣不高兴了,他们不愿意被讽刺为菜花,于是刘郎这朵桃花就又被遣送他乡。”
说着刘禹锡的故事,王安石的眼前浮现着确是自己的经历,而王旁也更加感触,自己的离开也是十四年,这个时候如果自己也少许低头,那么一样可以改变眼下的困境。父子二人陷入沉思,过了一会王旁开口说道:“爹,你的半山园就是留给外人看的,所以故意写下延仿刘郎的词?”
“我儿聪明啊!原来我觉得论运气,你兄长比不上你,可是论聪明你不及你兄元泽。可现在看来,你比你兄长要聪明。起码他没你豁达,若是你兄长有你的豁达,也不至于那样的结果啊。”
“爹,我哥哥也聪明,但是他一个人聪明架不住他人勾结成奸,哥哥的事您也别难过了。”
“我早不难过了,这对元泽也是解脱,若是他有朝一日真的上位,以他的性格恐怕会比苏轼更多劫难啊!”
“看来父亲已经看开了,看来父亲已经想到这半山园早晚会有人来。”
“皇上曾问过江宁知府李壁,我这半山园是什么样子,李璧回答皇上其宅院仅能遮蔽风雨,有没有垣墙。我之所以想避开,也是觉得这半山园没法接待贵客,而显得不敬啊。”
“呵呵,这么说父亲显然已经知道是谁要来了。”
王安石点点头:“为父知道,旁儿你更知道了。你问了为父这么多,无非就是想看看为父的心意。我老了,也看开了。旁儿你想怎么做都行,能再见到你为父已经很知足了。”
第061章 被修身养性
王旁已经感觉到,现在的父亲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励精图治,一心想要革新富国强兵的王安石了。但这种感觉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今的王安石从容淡定,更有一种释怀。看到这些王旁的稍稍安心了下来,但有一件事他没有忘,那就是他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或者对于王安石来说,一切已经结束了;但对于王旁来说,新的一次生命才刚刚开始。
次日,王安石就要带着王旁上定林寺,可去寺庙呆着是件清苦的事。时迁等人对寺庙是不感兴趣,尤其是时迁这小子,庙中不许喝酒吃肉他可抗不住。晁二带着时迁马盛三人到城里去转,顺便了解城中的动向。
定林寺在南京钟山紫霞湖一带,历史上,定林寺分为“上定林寺”、“下定林寺”两处。宋景平二年(423年)“慧觉”于南京钟山创建“下定林寺”,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外国高僧竺法秀(昙摩蜜多)在南京钟山紫霞湖一带建“上定林寺”。相传:佛陀涅盘后,有两颗佛牙舍利留存世间,一颗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一颗传入当时的乌苌国,后由乌苌国传到于阗。五世纪中,南朝高僧“法献”游于阗,把佛牙带到南齐首都建康(南京)上定林寺佛牙阁里,广受四方佛徒朝拜。
父子二人来到寺中,王旁边走边欣赏着千年古刹,穿过山门,宝殿,藏经阁以及功德楼,遍到了香客很少朝里面走的斋堂,禅堂。
寺庙里一般都客堂,用来安顿那些远途或是想在寺中静修的礼佛人,王旁知道父亲在这寺中有一处书房,心想父亲还挺会找地方。在这里听着禅院钟声,静静的看书,难怪他现在的心境会有不同。几个人继续向里走,僧人见到王安石都点头致意,到也没有上前行礼,似乎在他们眼中,王安石与众多修行者没有什么区别。
再向里走是僧寮,僧寮就是和尚所住的茅舍,和外面的客堂相比,僧寮就要简朴得多。王安石将他们带到一间房间,一张土炕,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书,靠窗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桌子上一盏灯,和一套茶壶碗,仅此而已。
和香烟缭绕香火兴旺的大殿相比,这里自然是又清净了许多,僧人们只有晚间休息的时候才会回到僧寮休息。
没来这里之前,王旁见过简陋的半山园,有见过勉强可以栖身的谢工墩,心中还想着父亲的书房在寺院之中必定十分清雅。见到了就知道,这只有清苦却难得见到雅致。
王安石倒是自以为乐,笑着说道:“这一张土炕够我们父子卧眠,这房里的书你想看什么看什么,渴了就自己到水房打水,饿了斋堂有斋饭。若是心烦其中就到禅堂听和尚诵经,住在这僧寮之中,到晚间还可以找个和尚谈谈经聊聊天。怎么样,你做了多年的王爷,能适应这样的清淡的生活吗?”
呆几日没问题,当是修身养性,可时间长了王旁也受不了。王旁来这出于本心就是想陪着父亲多呆些日子,既然是见到父亲安然无恙,又知道了他的心意,见不见赵顼反而不足为重了。
不过他还是希望呆着这几日能让父亲开开心心的,于是王旁笑着说道:“爹,我也不是生来就是王爷,行军打仗可比这清苦的多,那样我都好好的,在寺院中怎么算清苦呢?”
王安石随手从书架上拿了本书,在窗边举着书眯着眼看了看,说的却是和书无关的事:“有这么一个典故,说的是一个富贵之人在途中奔波,见一老汉在树下乘凉。他停下来歇脚两个人就聊起天来。老汉说,看你顶着日头还要赶路奔走,这是图什么呢?富人说道,我啊要赚银子。等赚很多银子就可以天天坐在树下乘凉了。老汉笑道,我没有很多银子,可我在做你想做的事。”
王旁知道父亲是有话想提醒自己,但王安石说到这却不再说了:“老眼昏花叻,这些书上的字我都快看不清几个了,等到我了解了一桩心事,我就骑着驴子四处游乐,寄情山水间,再多写些佳句,旁儿觉得如何?”
“那当然好,您要这么一说我还真放心了,不然我还以为您要出家呢。不过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