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光》第24章


,时间是最专制的那一个。很多时候,人类一不小心误会了自己,把自己想象得太过聪明,或者不够聪明,而时间总是不徐不疾地将误会澄清。
1956年匈牙利政治风波后,总理纳吉因为失去“立场”而被判决绞死。在庭审中,他拒绝要求法庭宽大处理,并说:“我知道另一个纳吉审判会为我平反,总有一天还会有对我的重葬仪式”。1989年6月16日,“总有一天”到来了,匈牙利举行了纳吉的重葬仪式,10万民众参加了该仪式。
纳吉相信时间,他赢得了胜利。
。。!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这是一段力透纸背的文字,这是一部照亮我们心灵的作品,这是平凡的世界。
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生命力的,读罢《平凡的世界》,我知道了为什么这部作品能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跌宕起伏的情节,是浓缩于字里行间的情义,是永不磨灭的奋斗精神!
生命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终将在这个世界逝去,那我们该如何走完一生?热情的诗人告诉我们去高唱生命的凯歌,冷静的哲学家告诉我们死亡是共同的归宿,而书中的少平和少安告诉我们,去劳动,去创造,用汗水浇灌生命,用乐观充实生命,用情义感动生命。
少安和父亲,那是怎样的亲情啊!少安从孩子的时候就成了大人。他才二十三岁,但感觉已经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没吃过几顿好饭,没穿过一件象样的衣服,没度过一天快活的日子,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把自己当成家里的主心骨,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个家撑起来。分家的时候,他独自一人跑到河边哭泣,他觉得自己真没用,他简直不能想象父亲离开自己如何生活。开砖厂赔了,父亲拿着积攒了很多年的一千块钱给他送来,他用颤抖的双手接过,眼睛模糊了。。。。。。是啊,亲情是永远剪不断的一根线。
少平和金波,那是怎样的友情啊!少平在学校吃不起饭,金波使劲的给他塞粮票;少平没钱坐车回家,金波买自行车,骑车带他回家;打工的时候,少平每次去金波的宿舍,金波都给他煮一碗鸡蛋面,知道他还饿着肚子。俩人在一块话不多,但有着知己的默契,金波为感情的事痛苦不堪,少平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和支持。是啊,再苦再难的时候,有了朋友的支持,都感到心底油然而生的力量,真正的朋友都是苦难造就的啊!
少平和晓霞,那是怎样的爱情啊!我们很欣喜的看到,两个生活水平迥然不同的年轻人,他们的精神世界却能隔得那么近,他们的心却仿佛融为一体。少平坚强勇敢,晓霞自信、乐观、主动,是啊,这才是他们真实的自我。看!他们在一起是那么的快乐,他们对未来是那么的憧憬。当晓霞为解救一名儿童牺牲后,少平仍坚持他们的约定,独自来到见证他们爱情的杜梨树下,泪流满面,用不尽的泪水来祭奠他那永不复归的青春之恋爱,那里依然绿树成荫、花海一片。。。。。。伟大的爱情是惊天动地的,崇高的爱情是不求索取的。
少平是我最敬佩的角色,虽出身卑微,却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勇敢的闯,不管是去扛石头还是挖煤,都丝毫没有放弃生活的信念,仍然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心灵,把这一切当成生命的馈赠,物质的贫瘠无法抽干生活的希望,反而烘托出精神的伟大,一颗充满斗志的心砰然跳动,无愧于青春二字。
人啊,忍、韧、仁。艰苦的岁月里,我们忍受着痛苦,但仍然怀揣着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因为我们有爱,有希望。。。。。。
x
白岩松: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生小说_网 
幸福在哪里(代序) 
一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三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 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 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 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