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清》第380章


拊鹑巍1热缡裁矗ㄔ巴耍拔曳峭龉ぶ寄送龉肌薄⒏胬畲车囊氨4嫖业奶恚惫馕业拇蟪迹业陌傩铡保涫蹈得魉幕栌刮弈埽廖抻萌酥鳌?br /> 举个简单的例子,崇祯在位十几年,光兵部尚书就换了十几个,平均不到一年一个,而且多数被杀。像熊廷弼、袁崇焕这样的忠臣良将一个个都被他收拾光了,当然就会“满朝文武再无可用之臣”了。(如果喜欢金庸,建议看看金庸先生的史评《袁崇焕评传》,是写袁崇焕的生平,但侧面也反映了崇祯的点点滴滴,很严肃客观,全部是史实但是比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都更令人震撼!我当时是流着泪一字一句读完的)
再看看他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刚刚听说他委派守城的亲信太监郭安已经打开彰义门,迎接李自成进城,自知大势已去,慌忙命人将皇太子朱慈烺、三儿子朱慈炯(即后来传说的朱三太子)、四儿子朱慈炤连夜送出宫外。崇祯随即来到后宫,令他惊讶的是,周皇后并没有就寝,反而是穿戴得整整齐齐,仿佛正在等候他的到来。最让人奇怪的是,皇后所穿的朝服,袖口、衣角及周身开口的地方都已经用线密密缝住,她就好像被装在一个华丽的衣袋中。
崇祯来不及多想皇后为何是这样地打扮,只是严肃地对周皇后说:“国破就在眼前。你身为国母,理当殉国。”
周皇后并不惊慌,她似乎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相当冷静地说:“我跟随陛下已经十八年了。十八年中,陛下从未听过我一句忠言,所以才会有今天。”说完后有些鄙夷地望了崇祯一眼,从容地上吊而死。
崇祯一怔。他从来也没有将这位性子耿直的皇后放在眼中,事实上除了他的女儿长平公主,他没有真正在意过任何女人。如今周皇后临死前那番话的语气、那蔑视的一眼却深深震憾了崇祯,他心中一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是惊?是悔?但情形已经不容他多想,呆了片刻,他又来到了寿宁宫找长平公主。
崇祯已经为她挑选了周世显为驸马,若不是李自成逼近北京,公主早应该在几天前下嫁。公主年纪虽小,却也知道天下即将大变,见崇祯进来,上前拉住父亲的衣袖哭泣。崇祯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望着最心爱的女儿叹息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终于狠下心,用左手挡住脸,右手拔刀出鞘,向公主砍去。毕竟是亲生骨肉,崇祯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彷徨,但仍然咬着牙砍了下去。刀砍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但没有砍中要害,顿时血流如注,公主当场晕绝地上。崇祯再也下不了手,掩面而出。
李自成进宫后,发现了血泊中的长平公主,叹息说道:“上太忍。”(《甲申传信录》)
还有爱民之心。崇祯所谓的爱惜子民百姓其实全是挂在嘴上,他的实际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全无爱民之意。崇祯对百姓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数不胜数,他表现出勤俭的作风,但实质上他吝啬又贪财,他搜刮了大量的民脂民膏作为他的私房钱,在国家最困难、百姓最饥苦的时候却不肯拿出一分钱来还严办上疏的大臣。引发了饥民暴·动崇祯则残酷镇压,哪里有什么爱民的举动。
那是一个不幸的年代,崇祯生在那个年代当然也是不幸的,但是即使祖宗交给崇祯的是一个盛世,以崇祯的个性、才能,固然不一定亡国但是也未必能够治得好。
空有治国之心,无用人之明,无容人之量,对身边至亲之人的肺腑之言尚且不能接受,冷落亲人,身边有人才却不能真正珍惜,却大肆猜忌甚至对其赶尽杀绝,这样的人怎么会是“明君”?!怎么能不亡国?!不能珍爱自己的发妻,枉为人夫;不能保护自己的爱女,愧为人父;上吊而亡,落了个全尸,倒也干净~
小时候听到崇祯吊死的故事还觉得伤感,现在倒觉得他吊死的有点晚了,否则袁崇焕也不会死了,他的妻子也不用再为他操心国事了,落得清静~还是现在的社会好,如果丈夫是这样的人,趁早分开,省得最后落了个殉国的境地。
正文 第二十九章 后记之人物闲话(下)
更新时间:2013830 11:49:10 本章字数:10341
近些年,网络上讨论关于袁督师的功过很是热闹,小龙平时也喜欢混混贴吧,但是如今看到关于袁督师的帖子小龙都懒得点进去了,感觉争来争去都是这么几句话,小龙真是看腻了。
小龙在自己脑海中回想着,自己最初接触到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是在什么时候呢,还真忘了,不过小龙对袁崇焕被凌迟的描写那段记忆犹新,已经达到了可以背诵的地步。
在小龙书中,无疑是给了袁督师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权当是小龙给自己心底的英雄以小龙自己的方式树立起一座小小的碑文吧。
记得在前些年年讨论明末史,对袁崇焕评价是一面倒的赞颂,引用的大抵是金庸的《袁崇焕评述》、梁启超的《袁督师传》,还有方舟子的《功到雄奇即罪名》,那时候,对袁崇焕的基本事实认定并无争议,对其历史地位也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到了2005年左右吧,各个历史论坛又兴起了一股“倒袁风”,在春秋战国论坛、龙空军史论坛和SC军事历史论坛都有过大规模且高水平的讨论,虽然“挺袁派”人数众多、实力雄厚,但“倒袁派”并不落于下风。
讨论的焦点主要围绕袁崇焕在负责辽东军务问题上的一系列行动,包括与后金议和,“五年平辽”的计划是否符合实际,诛杀毛文龙是否名正言顺,对待蒙古和朝鲜的策略是否合适,以及袁是否应该对崇祯二年后金绕道进犯北京城负责,并因此而延伸讨论袁的管辖权,其在辽东的战略等等问题。通过质疑袁崇焕的战略战术渐渐质疑其动机和能力,最终质疑其历史地位。
总的来说,“倒袁派”没有无理取闹,而是言之有据,是通过大量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倒袁派”更多的并不是完全否认袁崇焕,而是将其历史地位回归真正的位置,这点来说是进步的。无论是金庸、梁启超,还是史式,他们在袁崇焕的叙述上,都有过分渲染和忽略事实的地方,今天来纠正他们,是应该的。
用史料来挑战权威是一件好事,但必须格外谨慎考证和组织史料,不可想当然耳,更不可妄下结论。
要评价袁崇焕的历史地位,主要有两大难点,其一,对史料的判断和选择;其二,对明代,尤其是明末整个背景的把握程度。
首先看我们对史料的选择,需要格外谨慎。比如《国槯》虽是明末著名史书,其作者谈迁也是严谨的历史名家。但在论述袁崇焕的事迹上,却可能不够客观。谈迁著书之时,《清太宗实录》并未修好,袁崇焕之冤尚未大白于天下,袁崇焕还是被当成误国者、叛徒对待的。在这种情势下,无论谈迁怎么公正客观,他也难对袁崇焕进行恰当的评价。如果我们要引用谈迁书中有关袁崇焕的史料,也应该尽量选用中性的。同样,在《明史》正式澄清袁崇焕后,历史评价又变成了一面倒的颂扬,特别是二十世纪初为拖翻清廷统治,文人学者为其大造声势,似乎又过了头。
历史对于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和不同对象都有不同的意义,文以载道、微言大义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也应该理解前人的不客观之处。何况没人能够完全还原历史,即使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记录不少,但必将受到官方的影响,许多重要资料当时就被销毁,再加上年代久远的资料湮灭,能保持下来的仅仅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保持下来的史料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史料的记录人也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也受掌握事实的多少程度约束限制。如果我们在批评前人的同时,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任意组织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资料,加以曲解和主观臆断,那么,我们比前人又强在何处呢?
即使是有大量的、比较完整的、矛盾处很少的资料,我们也只能倾向于某种观点,而不是认定,至于争议性很强的事情,许多中性资料可能被误读和曲解,那么,与其自以为是的下结论,不如继续存疑。
其次,袁崇焕经略辽东是明末史的一部分,涉及到明末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而政治、经济、军事这些方面又是贯穿整个明代历史的,明末是其发展和延续。如果要了解袁崇焕的管辖权,要判断袁崇焕在辽东的巨额军费开销是否必要,要知道袁崇焕是否应该承担后金第一次绕道进犯北京城的责任,要明白袁崇焕有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