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唐》第3章


惹穑沂ド弦丫狭畈恍碓侔浞⑿碌亩入海猿黾抑撇豢尚校簿透橹靡槐摺?br /> 今日冒险前往百丈寺,得净贤长老指点,崔向心开意解,似乎悟到一些什么,“且向西南去”,袁州不正是西南之地么?去便去,就算他不离开新吴,天天到百丈寺参禅听经,只怕也无济于事,无法破开眼前之局。既然无处着手,不如先退上一步,静观其变。
崔卓一愣,没有料到崔向会如此爽快地答应下来,还准备等他一口回绝好板着脸孔训他几句,不过既然崔向再无二话,他也心情好了许多,挥挥手,说道:“既如此,明日一早,你且去县学找曹学正办理一下一应事宜,大后日便动身启程。”
说完,又朝百丈寺方向张望片刻,问道:“方才钟声哀而不伤,绵远不绝,蕴含无限缅怀之意,莫非是……哪位高僧圆寂了?”
崔向苦笑,有这么一位太有才华且又刻板的父亲也不知是好是坏。父亲并不信佛,对寺庙规制并不熟悉,却能从钟声之中听出其中意味,真不简单。
“确实是百丈寺方丈净贤长老圆寂了!”
崔卓一听肃然动容,朝百丈寺方向遥遥一拜,说道:“净贤长老学究天人,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乃是当世高人,当我一拜!”
崔卓不信佛不信道,却只尊崇有真才实学之人。唐时出家为僧需要考核,必须学识渊博者才会成为和尚,所以当时和尚称呼乃是尊称,非有真才实学者不可得,许多大诗人乃至高官权贵都以有一名和尚友人为荣。与道士只是谈玄说妙,满嘴虚无飘渺之言不同的是,和尚若要成为大师,必须博览经书,而佛经博大精深,各类经典加在一起足有数百万言,若能熟记于胸,甚至比十年寒窗的进士还要难上许多。而要成为三藏法师,更是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乃是不世之才,万人敬仰。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以及初唐之时的玄奘法师,更是百年少有的大才。
净贤长老虽然不是三藏法师,也是举世公认的学识渊博的大和尚,为当时文人所敬。
崔向心中感叹,父亲为人严谨,方正过度,放肆一些讲,甚至有些刻板无趣,只认才学不看对方身份,倒是给了他莫大的压力。身为儿子,有一个强势的父亲,只有发奋读书,在才学之上超越他,才有在父亲面前说话的份量。
阳光温热,映照在崔卓消瘦且刚毅的脸上,可见他鬓角白发星星点点,若再细看,只见眼角深陷,皱纹满布,不过四十多岁年纪,却是一脸沧桑,如同五旬老人。
说来还不因为自己这个愚笨的儿子让父亲操心过度,又让他失望之极,才让他早生华发,愁眉不展!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自从半年前由一千多年后的崔向,变身为现在的崔向之后,半年之中,他日夜努力不断,比起当年备战高考还要下力,饶是如此,也不可能半年就打造一个才华横溢的崔向出来。
原先的崔向底子太薄,他拥有了他的记忆,也只是知道一些人际关系和家庭状况,在学业方面,对他几乎没有帮助。
崔向重生之后,得知自己的丢人的“前事”,心中不知是何滋味。随即转念一想,难道他真是笨死的?人要真能笨死,也是匪夷所思之事。
古文,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哪里是那么好学会的?谁不信,谁就捧上几本竖排、繁体、不带标点符号的古书读上一读!
还有毛笔字,习惯了电脑打字的现代人,再重新提笔练字,是何其困难。而且,他现在身体年龄是十六岁,心理年龄是二十八岁,许多习惯已经定型,极难改正,可不是传说中的天降英才,眼睛一眨,困难全消,那是绝对的胡说。
看来,学习还是要从娃娃抓起好!
中午,一家人围坐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中饭。吃饭时,崔向严格遵守食不言的规则,默默低头吃饭。
饭后,崔吴氏收拾碗筷。崔向后世的习惯使然,伸手要帮母亲一把,却被父亲严厉的眼神制止。君子远庖厨,菽水妇人宜,身为夫子,父亲格守古训,从不沾手厨房之事还则罢了,连点灯、铺纸、磨墨等书房之事也不屑于做,非要母亲动手不可。崔向身为后来人自然要为母亲打抱不平,觉得父亲的大男子主义拿捏得有些过了。
诚心而论,母亲嫁给父亲也算是屈身下嫁,毕竟父亲一无功名,二无家产,母亲出身官宦之家,本是前任袁州司马吴明何的女儿,知书达礼,而且还不嫌贫爱富,说起来现今殷实的家境,还多亏了母亲陪嫁的五十亩薄田。父亲身为私塾先生的月钱不过两贯,够一家吃饱喝足勉强够用,但绝对不够维持小康生活。
母亲也是贤慧之人,从不抱怨一句,不嫌弃夫君没有考取功名,不埋怨夫君没有大富大贵,当真做到了嫁鸡随鸡的优良品行。从以前的司马家的千金小姐到现在的贤妻良母,从以前丫环随时伺候,到现在事事亲自动手,母亲真是难得的贤良女子。以母亲的高干身份,一市的第三号人物的女儿,美丽娴雅不说,还嫁妆丰厚,放到后世,那是绝对的眼高过顶,追求者至少排队数里之外。
眼前的母亲却是不过四旬年纪,面有风霜之岁,眼角皱纹密布,哪里还有当年的貌动袁州的余韵,也唯有眉宇之间的一丝温婉之色,依稀可见当年的大家闺秀气质。
崔向尽管心有不忍,不过现在父权正盛,他也只有无奈地摇一摇头,端坐不动,心中却颇为不满父亲的作派。
崔卓岂能看不出崔向的脸色,脸色一冷,喝道:“堂堂男儿,不想考取功名,建功立业,眼中尽是妇人活计,成何体统?下去将《论语》读上三遍……”
“是!”口中应着,心中却不免腹诽父亲小题大做,甚至还有些小心眼。非要让他读诵启蒙小儿都会的《论语》,一是暗示要他努力用功读书,二来恐怕也是鞭策他笨不可及,别说神童,连少年才俊也算不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朗朗的读书声在和绚的春风中,一直飘荡到不知名的远方。在读书声中,崔卓负手而立,脸上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崔吴氏站立一旁,眉头舒展,眼中流露慈爱和满足,而崔向身心沉醉,沉浸于古文之美中,不知身在何处。
第三章 县学
熟悉老何的朋友都知道,上一本《人间仙路》自上传后从未断更一日,一直到顺利完本。相信这本也是一如既往的稳定更新,并且故事会更加精彩。现在还瘦,可以收藏先养养膘,不过请支持老何的朋友每天推荐票支持,新书期间,推荐票金贵金贵的。
……
新吴城并不大,方圆不过数里,城中三万余人,县衙座落在中山街正中,左侧是一家文房四宝店,右侧就是县学。
为官的准则向来就是官不修衙,新吴县衙还算好的,半新不旧,卖相也说得过去。旁边的县学却是破旧不堪,只差一点就漏风漏雨。倒也不怪一县之尊刘县令不善待学子,不修葺县学,实在说起来有些丢人,新吴学风不振,非但数十年未曾出过一名进士——不出进士不算什么,毕竟大唐进士金贵,却一连十余年都没有一人考上州学,身为县尊,刘县令不下令停办县学已经开恩,想要他修缮县学,想也别想。
县学学正曹庆图,是江南西道道学出来的学子,虽未被道学选中赴京赶考,好歹也是正经的道学出身,做起学问来有板有眼,倒也扎实得很。不过身为新吴县学学正十余年,新生补进,老生回家,愣是没有一人迈出新吴一步,到袁州州学进学,此事引为曹学正终生遗憾。眼见他今年年近七旬,即将告老还乡,若是今年再无人考中州学,曹学正的痛心疾首胜过当年未曾赴京赶考,只差天天老泪纵横了。
学风不振,新吴无人,曹学正只觉一世英名付诸流水,这几天正为此事忧心忡忡,连春光明媚正作诗的好心情也荡然无存。
一大早,县学之中三十余名莘莘学子会聚一堂,正在齐声诵读《论语》。曹学正背着双手,依次从端坐的每一个学子眼前走过,心中将县学几十人的学业高下一一过了一遍,盘算着哪一个最有把握考中州学:翟玉辉,不行,此子流于轻浮,诗不入流,书法如狗刨,指望他,做梦!范非,也差强人意,虽说有些小聪明,不过基础不扎实,最重要的是,此子总有卖弄之嫌,又过于狂妄,一想到范非曾当众反驳他的一篇最为得意的文章之时的情景,曹学正就气得胡子乱颤,恨不得一脚将这小子踢出客堂。不过还真是踢不得,范非是刘县令的妻弟,通俗点讲,就是小舅子。
冯旭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