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史》第139章


创锏剿忱诙傻哪康模闭馓趼繁欢滤篮螅窒氲交故且颇谏健4耸保率橐姿扯Τ疲骸笆牟蛔撸缤蚰阎В鋈肽谏阶鞑菘埽胍琶窆泊嫱觥!弊?4十月十八日,刘永福召集部将会议,“或言退倚城东山,或言出城决战”。注15在当时来说,出城决战实孤注一掷,勇则勇矣,必全军覆没无疑。乃议决“退守关帝庙庄,据山以守”。注16这应是当时唯一正确的决策。据易顺鼎称:“台北义民望刘入内山尤切。益入内山有四利:一、地险倭不能入;一、粮足军不至饥;一、生蕃与倭为仇;一、义民到处相应。刘一日在内山,倭一日不安枕,犹之刘一日在越南保胜,法人一日不安枕也。”注17其后台湾局势的发展,证明这一分析是正确的。假若真能实行此策,则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武装斗争必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但是,到了十月十九日,在这必须立即实施进山计划的最后时刻,他却扰豫了。此日,曾文溪一战之惨败,使他大为震惊。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却求助于神灵,焚香跪求,得签云:“木有根技水有源。”解曰:“求财不得;求病必死;求子生女;失物无回;出行多阻。”签语颇不吉利。适在此时,谭钟麟托人带信来,促刘永福内渡。同时,台南城内“粮饷已罄,人心已变,将有哗溃之虞”。这样,他才下决心“拚死也要内渡”。注18当夜,刘永福率其子成良及部将、幕客数人至安平,乘英国商船爹利士号渡厦门。
十月二十日,日本吉野、浪速、大和、秋津洲四舰进入安平港内,而炮台并不发炮,绅民始知刘永福业已内渡。二十一日凌晨一时,台南东门外教堂的英国传教士巴克雷等,至二层行村日军第二师团前哨报信。同时,沿海岸前进的右翼支队派人送来海军所得的消息,也证实了巴克雷等的报告。本来,日军决定于二十三日发动总攻。乃木希典见情况有变,便命令前卫司令官山口素臣提前占领台南。二十一日黎明,山口率队自二层行村附近的宿营地出发,从小南门进入台南府城。至此,存在了一百四十九天的台湾民主国,终告灭亡。
十月二十七日,桦山资纪发布告示声称:“台湾全岛已全部平定。”十一月十八日,桦山又正式向参谋本部报告“台湾全岛平定”。注19但是,他高兴得未免太早了。“全局输未定,已溺有燃灰。”注20此后,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璀璨夺目的篇章。
注释:
注1 《刘永福乞总署代奏下忱书》,《普天忠愤集》第1卷,第23页。
注2 黄海安《刘永福历史草》,见《中日战争》(6),第409410页。
注3 《张文襄公全集》,《中日战争》(5),第144147页。
注4 黄海安:《刘永福历史草》,见《中日战争》(6),第411页。
注5 易顺鼎:《盾墨拾余》,见《中日战争》(1),第145页。
注6 《张文襄公全集》,《中日战争》(5),第148页。
注7 易顺鼎:《盾墨拾余》,见《中日战争》(1),第145页。
注8 《上张香帅起义兵救援台湾书》,《普天忠愤集》第8卷,第24页。
注9 黄海安:《刘永幅历史草》,见《中日战争》(6),第411页。
注10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106页。
注11 吴质卿:《感事诗》,见《近代史资料》1962年第3期。
注12 黄海安:《刘永福历史草》,见《中日战争》(6),第411页。
注13 《台湾抗战日方资料》,《中日战争》(6),第495498页。
注14 易顺鼎:《盾墨拾余》,见《中日战争》(6),的445页。
注15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48页。
注16 连横:《台湾通史》上册,第78页。
注17 易顺鼎:《盾墨余余》,见《中日战争》(1),第147页。
注18 黄海安:《刘永福历史草》,见《中日战争》(6),第413页。
注19 《日清战争实记》第47编,第25、43页。
注20 《岭云海日楼诗钞》卷2,《送颂臣之台湾》。 
结束语 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这次战争是日本蓄谋挑起的。因此,对中国来说,它是一次反侵略战争,其性质是正义的。但是,由于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和战争指导上的失败主义,这次战争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在中国近代史的前八十年当中,清政府领导了五次大规模的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战争。这五次反侵略战争的结局是相同的,最后都是以中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其中,甲午战争失败所造成的影响最为深远。这次战争,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沦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甲午战争的爆发,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它是日本明治政府长期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产物。早在一八六八年,明冶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宜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以实行对外侵略扩张为基本国策。日本的侵略矛头,主要是指向中国。为此,明冶政府进行了长期的扩军备战活动。一八七O年,开始推行军制改革,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一八七四年侵略台湾受挫后,明治政府深感海军力量之不足,向英国订购了扶桑、金刚、比睿三艘铁甲舰,以充实海军。一八八六年,发布海军公债令,开始实施第一期三年造舰计划。一八八八年,中国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后,明冶政府以超过北洋舰队为目标,又提出了庞大的第二期五年造舰计划。并先后向英、法两国购买了六艘大型新式战舰,使它的海军力量一跃而居于北洋海军之上。到一八九四年,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采取欺骗手段,诱使清政府派兵入朝,从而为其大规模出兵朝鲜制造借口,以促成中日直接开战。与此同时,还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无所不用极,一则欺骗、麻痹清政府,以使其相信和局可保;一则分化、拉拢西方列强,以使其默许,支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是年七月二十五日,日本海军便在丰岛海面对北洋舰队发动突然袭击,终于挑起了战争。
这次战争打了八个月,中国屡遭挫败,日本也打得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已经精疲力竭了。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十七日,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其海面进行。先有丰岛海战和成欢陆战,后有中日陆海决战的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第二阶段,从九月十八日至十一月二十二日,战争是在鸭绿江北岸和辽东半岛进行。主要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第三阶段,从十一月二十三日至一八九五年三月二十九日,战争是在辽东、辽南、辽河下游、山东半岛及澎湖岛进行。主要有辽东之战、辽南之战、辽河下游之战和威海卫之战。四月十七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告了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从光绪皇帝到清政府的多数官员是积极主战的,有些官员甚至主动请缨赴敌。在海军和陆军中,还涌现出众多的誓死抗败的爱国将土,或奋勇搏战,战功卓著,或壮志未酬,血染疆场,或被困援绝,宁死不降,表现了崇高凛然的民族节操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日军所到之处,当地群众也都自发地展开了抗日斗争。台湾人民所进行的反割台武装斗争,尤为慷慨激烈,可歌可泣。但是,无论帝党的积极主战还是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都未能挽回战争的败局。
经过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暴发户。日本向战败的中国索取赔款规平银二亿两,再加上赎辽费三千万两和威海卫日军守备费一百五十万两,共二亿三千一百五十万两,约合三亿四千七百二十五万日元。另外,还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战利品,包括舰艇、轮船、汽船、军港设备、机器、枪炮、弹药、金银。粮食等等,约略计之,其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才有八千万日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