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史》第138章


ù蟠罂湔帕恕?br />
注5 《台湾抗战日方资料》,《中日战争》(6),第499500页。
注6 《台湾人物志》第6章,特行,《林碧玉传》。
注7 《台湾省通志》卷7,《人物志》。
注8 《日清战争实记》第44编,第26页。
注9 《日清战争实记》第45编,第17页。
注10 《日清战争实记》第45编,第18页。
注11 《日清战争实记》第43编,第25—26页。
注12 《台湾抗战日方资料》,《中日战争》(6),第505页。
注13 《日清战争实记》第47编,第16页。
注14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47页。
注15 《日清战争实记》,第47编,第18页。
注16 《台湾抗战日方资料》,《中日战争》(6),第500503页。
注17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徐骧事迹调查》,转见张雄潮:《苗栗抗日英烈三秀才》,《台湾文献》第17卷,第1期。
注18 《台湾省通志》卷7,《人物志》。
注19 江山渊:《徐骧传》,见《小说月报》第9卷,第3号。
注20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42、346页。
注21 《日清战争实记》第46编,第2425页。
注22 《台湾通志》卷7,《人物志》。
注23 黄家鼎:《补不足斋诗钞》,见《中东战纪本末续编》第2卷,第21页。
注24 江山渊:《徐骧传》,见《小说月报》第9卷,第3号。 
三 台南府城的陷落
从日军登陆澳底以来,黑旗军先出兵台中,后保卫台南,已历时近五月。至此,日军陆海俱进,南北夹攻,三面包围,台南府城完全处于敌锋之下,危在旦夕。
刘永福这位当年抗法英雄,曾在越南战场上叱咤风云,名震宇内,如今却处于完全绝望的困境了。他自率部来台后,既不为朝廷所信任,又受到上司的压制和排挤。他曾提出招前在越南抗法的旧部三千人“到台南扼守,兼为北援”,多方请求,“言辞恳切,近于哀求”注1,均不被允准。不仅如此,而且粮饷全无。为了支撑危局,尽管采取发银票、印邮票等办法,以济燃眉之急,然“以财政万分困难,杯水车薪,无从救济”,他号召爱国绅民“有银帮银,有钱帮钱,无钱帮米”注2,勉度难关。屡次派人渡海向两江、浙闽、两广总督告援,皆无成效,因为朝廷早有严旨禁止运粮械济台。试读七月以后刘永福致张之洞的求援告急电报:
七月十一日:“台北义勇甚得力,台南饷械极支绌。易道顺鼎目睹,慨然任往江南,力求垂救。绅庶留权道篆助福为理,乞即饬令回台。事关大局,无论如何,多拨饷械,千万莫延。”
七月十七日:“月前共肃三禀,由厦门复寄三电,易道去又呈一缄,不知已邀垂鉴否?心甚悬悬。饷械奇绌,恩赏多少,祈速接济。”
八月十九日:“闽、粤饷无济,台南已无法可筹。民不许行,我公不救,兵民皆乱,福死何益?痛哭乞援,望切望速。……天地父母,只公一人,乞救福死,而拯民生。”
八月二十一日:“福所以死守台南,为大局,非为私也。饷械不至,俄师渺然。我建孤忠所在,诸公必有以图之。事急矣!生死安危,惟公是命。如克有济,则祖宗之土地幸甚,台湾数百万之生灵幸甚,福亦幸甚!”
八月二十二日:“今饷械俱绝,民兵将乱,何以战守?福死奚惜,恐屏藩一弃,各国狡然生心。天下仰我公一人,乞为大局计,痛哭流血,乞速设法救援,守走死生,望公一言为定。”
刘永福函电迭至,张之洞拖延不复。直到八月二十五日,张之洞始转电刘永福,告以:“朝廷不得已割台,曾有旨召各官内渡,阁下自在其内。”并谓:“台向不归江南管辖,来便越俎。”注3拒绝了刘永福的请求,并暗示其内渡。当时,刘成良“揣度情势,预知不久”,也私下劝说其父刘永福内渡。但刘永福尚存一线之望,不忍心弃台湾百姓而去,答曰:“虽无粮,何以对百姓?”注4
十月初,忽传出消息,“已有密旨,令南洋接济台湾。”台湾绅民大受鼓舞,拟再请刘永福为民主国总统,道员易顺鼎为副总统,“合力共谋,同心同德,扫平倭寇”,“以转旋台北之乾坤”。注5实则所谓密旨乃是讹传。十月二日,由台南回厦门商借兵械的易顺鼎,接到张之洞的来电:“台事奉旨不准过问,济台饷械更迭奉严旨查禁,此
时台断难救。且事必不能密,万一泄漏,徒碍大局,朝廷必然震怒;且东洋必更加诘责要求,岂不所损更多?是欲为国家而反累及国家也。此事关系重大,务望权其轻重,速离厦门,免生枝节为要。”注6易顺鼎闻电后,叹曰:“不意天子断送台湾如此之酷,全台亿万生灵从此遂无生路,冤哉!”注7为之感慨不已。
台南外援既断,粮饷又复告罄,使刘永福进退失据。正如时人指出:“即卧龙复生,亦不能挽回大局。”注8此时,他见“四处之罗掘俱穷,百般之设法亦尽,张(之洞)、谭(钟麟)之接济已成画饼,番奴之进逼急若燃眉”,痛感“盖未动兵先筹粮,兵家为第一要。今日睹此情形,粮饷必定涸罄,土崩瓦解,势所必然。自念焦灼,言之激
昂。”注9不禁悲呼道:“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注10到十月九日,嘉义陷,台南成为一座孤城。正是,“兵穷食尽孤城在,空使将军唤奈何!”注11刘永福正在无计可施之中,英国驻台南领事胡力穑来访。相见后,胡力穑代表洋商的利益,向刘永福提出议和之事,因此双方有如下之对话:
胡:“打得久矣,各商民亦甚辛苦,究不如大家和好方为上策。”
刘:“如何和法?讲和之事,不是金银讲的。如果和了,百姓得安和亦好,但恐和后,我去了遭残百姓,我心何忍?”
胡:“和了,公内渡后,台之百姓即日百姓,焉有遭残乎?”
刘:“不知他如此否?他如果得安百姓,亦未尝不可。”注12
在胡力穑的劝说下,刘永福考虑,别无他法可想,只有和之一途。
十月十日,即日本第四混成旅团登陆布袋嘴的当天,刘永福通过英国军舰皮克号向日军转交了一封致桦山资纪的信。此信于十一日转送给高岛鞆之助。内称:“现在本帮办意欲免使百姓死亡受累,故本帮办亦愿将台让与贵国。”但提出要“先立条约两端”:一、要求日军厚待百姓,不可践辱,其台民不拘何项人等,均不得加罪残害,须当宽刑省法”;二、对其本人“所部兵勇以及随员人等,亦须厚待,不可侮辱,将来须请照会闽浙总督、两广总督或南洋大臣,迅速用船载回内地”。高岛当即代表桦山复书拒绝刘永福之请,谓:
“汝似欲具条件乞和,曩依下关条约本岛归我日本版图时,总督桦山海军大将因好意起见,夙陈利害顺逆之理,恳谕汝速投兵撤回。乃汝当时故意左右其辞,斥此好意,窃据南部台湾之地,以至今日。况嗾使当地匪类,悍然抗我王师,久致本岛于扰乱者,汝实其魁也。今大军逼在咫尺,命庄旦夕,仍靦然乞和,且具条件,拟一如对答国将领相接议事之式,此本职所最不解者也。汝若悔前非,欲诚意乞降,唯有面缚自来军门乞哀而已。”接复书后,刘永福于十四日再次致书高岛,指出:前看桦山“既肯商议和好,今忽附言投降,将何以明信于天下耶?”并特别警告说:“双方攻战,其胜败之数不可预期,徒害生灵面已。本帮办为爱恤人民起见,始有此和议耳。若本帮办战不能胜,即率旧人退入内山,亦可支数年,而不时出战,决不令安居此地也。”注13从这些书信往来中,可以看出,此刻刘永福要的是有条件的和,而日方则要的是无条件的降。由于双方在原则立场上存在分歧,是根本谈不拢的。
当时,摆在刘永福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进入内山;二是内渡大陆。他一直在这两条出路之间摇摆,内心矛盾重重,长期难以作出决断。他在致高岛鞆之助书中说过“退守内山”的话。事实上,他也有此准备,在情况紧急时“安排退入内山”,并“已将辎重军装先用牛车运往”。尽管如此,因对进入内山坚持武装抗日,感到前途难卜,始终缺乏信心。在敌人大军压境之际,他起初确实想通过和谈来达到顺利内渡的目的,当这条路被堵死后,又想到还是要转移内山。此时,他致书易顺鼎称:“誓不走,如万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