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戎》第495章


耶律余睹道:“无论如何,我们现在还是得先顺着萧某人之意行事。扫荡夏人留在嘉宁、祥佑一带的残余势力一事不容有失!至于破夏的功劳,只要折杨心里有数就行。”
两人本是虎狼山上走下来的猛兽,此刻去对付夏人留在陕北的丧家之犬,当真是牛刀杀鸡了。
他们出发后不久,刘锜便从南而至,率领一万兵马护送了大批粮草到灵州与萧铁奴会师。夏军主力已溃,汉军气势如虹,无论是萧铁奴还是刘锜都觉得灭亡西夏只是时间问题。不过刘锜带来的粮草路上已经吃了一半,南北两路大军各有十几万人,若再会合王宣、曲端的部队,三十四万人的大部队逗留在这个西北偏远之地,每日都是百万之费。之前西北战事正紧时杨应麒尽量顶住压力,万事以军事优先。如今西北战局基本上胜败已定,以杨应麒为首的文官集团便开始喊穷了,希望前方将帅在打仗的同时能够顾及到中枢政府的承受能力。
这一年多来刘锜在陕西不但要管打仗的事情,也要设法解决军饷的问题,所以对这个问题十分在心。他建议由汉军北路抽取五万兵马分别驻扎在灵州、克夷门,拱卫已有战果,剩下的兵力或牧马于陕北、敕勒川,或就食于渭水流域。陕西军马的主力不再北上会师,而是移向兰州,先征服西夏在西南的领土,打通前往凉州的道路,联系上种去病留在那里的人马。兰州素有囤积,刘锜前往那里可以因食于当地,而从长安出发的粮道则直输灵州,和从云中出发的粮道一起,作为灵州、克夷门驻军的给养。等西夏的西南疆域以及河套内部的西夏残余据点完全征服以后,诸路大军再四集渡河,围攻西夏都城中兴府,这是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的战略。
种去病也认为中兴府囤积颇多,城防又坚,在当前的局势下要一鼓作气攻下中兴府的想法不现实,不如先解决了宁夏平原的外围,困乾顺于一地,再困乾顺于一城,一步步走向最后的成功。
若是按照这等打法,那除非乾顺投降,否则要攻克中兴府只怕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这等持重的战略若是曹广弼、杨开远多半立刻就会定下,但萧铁奴却犹豫了许久,才在种去病的敦促下勉强答应。
第三三二章 金兰折(上)
西夏主力溃散的消息,比嵬名察哥和宗翰二人的首级更早传到了东方。大捷的消息如西风般向东方吹来,汉政府对这次大捷的消息未加封锁,所以一直关注着战况的宋军西北路人马很快就得到消息,快马加鞭地往建康汇报。
大宋君臣对西夏战事的结果早有心理准备,毕竟汉夏国力的差别摆在那里,但听到消息后还是不免吃惊,觉得汉军的胜利比他们预料中快了许多。无论是在中枢主政的秦、赵,还是在边疆练兵的韩、岳,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嵬名察哥一死,西夏之亡便无疑问。
西夏一灭,除去不值一哂的高丽,汉廷在海内便只剩下大宋和河南残金两个对手。也就是说,汉廷如果还要对外扩张,接下来就要移师向南了!折彦冲麾下的胡马会踏到河南为止么?折彦冲手中的汉刀会割了宗弼的人头后就满足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赵构和秦桧都觉得很悬。
为此,赵构召集群臣连续商议了好几个日夜,甚至召唤正在通州练兵的韩世忠以作咨询。
与此同时,建康的士大夫——尤其是青年学生在听到消息后也起了很大的反应,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竟然公开庆贺,认为这是华夏民族收复甘陇的千年壮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建议:趁机进军河南,驱逐胡虏,全面恢复华夏的河山!这实在是一个有些不顾当政者喜恶的建议,不过,这些年来由于有汉廷这个号称“言者无罪”的政权在北方作为榜样和牵制,宋室对士大夫和学子的舆论都不好进行太过明显的压制,甚至还作出种种姿态笼络士子学子之心。几年下来,竟使建康舆论环境之宽松比起塘沽来亦不逊色,连一些有点犯皇帝逆鳞的话也有人敢公开倡说!驱逐胡虏、恢复河山的口号一出口,登时满城哄传,不久更影响到了宫内、相府和枢密的决策!
建康这个大宋的临时行在里,一内一外沿着截然不同的思路进行着各自的活动。在内,君臣们忧虑的是折彦冲会否南下,将帅们担心的是宋军能否抵挡住汉军的攻击;在外,学子门却在高叫着华夏全面复兴的口号,连上万言书请朝廷赶紧出兵河南,趁此“千载难逢”之机,报父兄之仇、血靖康之辱、复北宋故都!
大宋君臣的商议秘而不宣,而士子们的口号却通过种种途径进入了相府,进入了皇宫。赵构一开始听到这些建议,在朝时还微笑以对,退朝后便暴跳如雷。只是金军对大宋有灭国俘君的奇耻大仇,治下士子有这样的建议赵构非但不能当面驳斥,反而得笑脸相迎,标榜承继赵氏正统乃是赵构统治东南的政治基石,对于这样的舆论他是不敢轻否的。
慢慢地,开始有和赵构同心的大臣觉得青年士子、热血学生们的建议未必不可行,他们认为,趁机伐金有三大好处:一是恢复被宗弼占据了的襄邓故境,以保持湖广防线的完整——若能夺取到南阳,对防范陕西、呼应汉中、翼护湖广都大有好处;二是此举可以响应之前大宋对大汉提出的“援邻抗胡”建议——之前汉廷的官员士子对大宋的援邻之说一直冷嘲热讽,说赵宋是只说不做,现在进兵,正好为“援邻”这个外交辞令作个马后炮注解;至于第三个好处,则是借机讨好境内的士子学子,为一向被看软的赵构赢得武功之名。
刘豫提出这个建议后,赵构起初也觉得简直是胡说八道,但他对刘豫素来信任,觉得刘豫和秦桧一样是懂得为自己打算的人,所以对这样的人所说的话还能往心里去,就这样一来二往,渐渐觉得这笔买卖很合算!赵构十分清楚宗弼的主力大部分集中在黄河沿线和山东西部,正与曹广弼拉锯,若自己从南方插他一刀,不但收复襄邓的可能性很大,而且还可以保证受到反扑的可能性极低。
虽然朝中有大臣认为残金和大宋是唇齿相依,但赵构和宗弼这对“唇齿”内部冲突太大,折彦冲若是攻击宗弼,赵构连正式出兵援救的事也不好做。何况西夏的事情也让赵构觉得要在折彦冲的全力进攻之下保住宗弼希望渺茫,搞不好还会向西夏一样,让折彦冲在灭亡宗弼之后拥有了继续南下借口。
经过了一轮持续多日的舆论狂潮和君臣密议,大宋朝廷终于定下了因应此次西北大变的基调和对策。
首先是外交方面,赵构决定派遣重臣高调前往塘沽贺喜,以促进南北两朝的友谊,尽量让折彦冲没有南下的借口。至于之前和宗弼的种种往来则彻底撇清,断绝和宗弼势力的所有联系。
其次是政治方面,宋室越来越有汉廷味道的宣传部门也将在境内进行舆论轰炸,引导士子建立起华夏同族异政之论,将言论引向对保存宋室政权有利的方向,特别是培养军方对建康朝廷的忠诚。
最后是军事行动,除了命令鲁南、汉中宋军以及东南各州水师严密注视汉军行动外,更令岳飞伺机北上,以“配合”大汉朝廷驱逐胡虏的壮举,恢复汴梁旧都。
消息传出,朝野响应如雷,都称当今皇帝真乃既孝且武之圣君!而军方——尤其是一直在荆北战线忍气吞声的将士更是人人振奋!
大宋朝廷在春季末绪颁布决策,荆北大军在夏初就开始行动,配合天时地利人和全面向北推进。赵构给岳飞的密旨中暗示他得到襄邓之后便可以了,但军人的热血又岂是文火上的汤水——能随人主所欲地保持在某种温度上?军人的热血一旦被激发,那便是不到沸点难以止息的腾烈!而作为统帅的岳飞似乎也不愿过分压制部将兵卒的积极性,竟对赵构的暗示佯作不知。
宗弼的主力一直在北边和汉军周旋,他虽对赵构有所防范,但也没想到他会无耻到这个地步,说翻脸就翻脸,翻得比谁都快、翻得比谁都决绝!金军在襄、邓防线上的兵力一来不足,二来将领眼见大势已去都有消怠之心,兵力一强一弱,士气一高一低,财力一丰一匮,加上宋军又有名将坐镇,因此连战皆捷,河南境内识时务之徒、怀忠义之辈也乘机起事,襄、邓、唐、蔡、陈、颖一月之内便有四十余城易手归宋,百姓壶浆迎道,岳飞挥旗而北,竟然在宗弼还没来得及反应之前就逼近了汴梁!
“无耻!无耻!这些无耻的汉人!这个无耻的赵构!”宗弼在汴梁城内暴跳如雷,如果是在战场上输给了折彦冲曹广弼,那他无话可说,但现在给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