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唯我煌煌大唐》第243章


“什么?”
曹仲建连忙如此如此地解释了一番。
曹文是一脸牙痛地道:“所以,这位陛下把自己,自己的皇冠让给了自己的长子。那么,她,她难道不应该是皇太后吗?怎么是女王?”
“欧罗巴的规矩是这样的。”
老亢头道:“这还不好理解?就跟,跟当年的乾隆一样,自己退位了,依旧是太上皇。这唐人的女皇也一样。她不是皇太后,她是太上皇!”
曹仲建连连道:“是,没错。唐国在欧罗巴的国土,是这位陛下一手打下来的。所以,她不是皇太后,她是太上皇。”
一手打下来的天下?
这又是一个重要的信息。
第242章
饿老亢头用烟杆敲了敲桌腿,把烟杆里的烟灰敲掉,这才慢悠悠地往烟斗里面添满烟丝,口中道:
“怎么样,一人计短三人计长。我们晋商从来抱团,这天下也没有我们抱团却过不去的坎儿。我们,合计合计?”
诸人都点了点头,然后各自在屋子里找了一个顺眼的所在,自己窝着琢磨去了。
曹仲建知道自己父亲的习惯,出去了半晌,找了七套笔墨纸砚出来,晋商七家的代表,每人身边一套笔墨,预备着各人要使唤。
曹仲建把笔墨拿到老亢头面前的时候,老亢头抬了抬眼皮子,扫了他一眼,眼底精光四射,却是什么都没有说。不知道的人,都以为这个老头儿看的是曹仲建,也只有曹仲建本人隐隐觉得,这位亢家的老家主看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身后的范家人。
没错,就是范家。
说起来,范家在晋商群体之中,也是顶顶大名,也是异类,别的不说,清人从东瀛进口的铜矿,就是范家在打理。所以,范家虽然说是晋商之一,可是谁都知道,范家有一群的官老爷,甚至还有人做到户部尚书。
这才是范家的厉害之处。别人家里虽然也极力跟达官贵人攀关系的,但是却没有跟范家这样,不但做了官儿,还爬得这么高的。
当然,即便是这样,晋商的老大还是曹家,所以,曹仲建也没有觉得自己有这个必要效仿范家。甚至在曹家不少人的心中,商人就是商人,就应该跟官宦人家保持泾渭分明,不然,那是会出事的。
没错,曹仲建就是曹家拥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之一。所以,他不大看得上范家。
当然,他也有这样的资本。
虽然曹家还远远没有达到顶峰,但是,百姓人家已经隐隐有了这样的说法了,那就是,天上有鸟飞过的地方,就有曹家的铺子。虽然目前只是小范围流传,但是,这样的说法,本身就足够曹家自豪了。曹仲建甚至还觉得,如果自己有生之年能够让天下每一个百姓都知道这句话,那才不辜负他曹家儿郎的名声!
可巧,这个时候,曹仲建正好把笔墨送到乔全美跟前,乔全美正想着心事呢,看他如此,便叫住了他:“曹二,你来得正好。我也不拿着捏着了。抛砖引玉,也请诸位相与帮忙指正。曹二,劳烦你帮我记一下。我的笔头,不如你利索。”
乔全美的年纪也许比曹仲建大不了多少,但是,他是乔家的家主,自然就不同,就是曹仲建也不好直接拒绝,尤其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曹仲建很干脆地应了一声,在中间的八仙桌旁坐下,磨起了墨。
等他拿起了笔,乔全美就道:
“第一,这唐人女皇不忌讳言商。但是她对商人管理十分严格。”
老亢头道:“何以见得?”
常家家主常彪迟疑了一下,道:“老乔,应该不是严格,而是,唐人之中也应该有很多极厉害的商人。因此,唐人才会有那如许细致的律令。商税、银行管理条例,还有,奢侈品税。”
最重要的是奢侈品税。
换了大明,还有刚刚过去的前朝,哪位皇帝想过奢侈品税?要知道,有了这个税,就意味着那些贵人只能用更加高的价钱才能够买到心爱之物!若是等闲哪个皇帝要收这个税,那些贵人能不折腾?唯一的解释就是闹过,不止一次地闹过,然后达成了一致。
所以,常家家主得出的结论那就是,不是唐人女皇不忌讳言商,而是唐人在商这条路上走的比他们还远,所以唐人有关商的法令才会又多又细致。
虽然常家家主的思路比起乔家家主的思路有些跳,但是,他提示了在场所有的人。
曹文是这才慢悠悠地道:“这才是我所担心的啊。晋商、徽商、潮商,我们这三波,可比得过唐人?”
老亢头烦躁地敲了敲烟斗,道:“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还怕了他们不成?”
乔全美道:“强龙不压地头蛇?我们哪家是靠着这句话起家的?”
乔全美的这句话,可不是说到在场的每一位的心坎儿里去了?就好比说曹家的曹三贵,当年就是在边关那边,靠着磨豆腐起家的。还有他们乔家,也是背井离乡去了包头,建了广盛公。
这句话,可是说到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里。
在商人等同于贱籍的大环境下,但凡有一丝活路,哪个会走商?还不是为了挣一口饭吃。
不独他们,徽商也是如此,要不然,那句话怎么来的?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这说的,就是徽商,其实,也是在说这个世道下所有的商人。在这个年头,第一次出去走商,身上唯一带的,除了那身衣裳之外,也就只有腰间的一根麻绳了。麻绳是用来干嘛的?平时束衣服当腰带,有活计干的时候用来绑东西,没有活计干也实在是活不下去了,那就干脆一点,自挂东南枝得了。
说出这样的话,本来就是丧气、服软、怕事儿的表现。就不知道,这老亢头是不是故意如此。
渠骁也道:“我听说一件事儿,唐人的学堂,蒙学堂,不仅教读书识字,还教打算盘、看账本儿。”
曹文是当时就跳了起来:“真的假的?”
“真的。宣徽府,知道不?”
众人点点头。
“专门替女王打理产业的衙门,每年要拿出一个亿的牡丹币,就为了贴补蒙学堂。而他们的蒙学堂的小学生,七岁入学,学七年,出来正好十四岁。若是家里有钱愿意供给,那就继续学,日后科举做官。家里没钱供养的,则自己出来做工,攒够了钱,想再入学堂深造的,可以继续入学堂。这蒙学堂的钱,一部分是国库贴补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女王的私库里出的。据说女王最艰难的时候,欠了近九个亿的外债,依旧没有减这里的贴补。”
曹文是迟疑了一下,道:“华夏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女王怎么可能……”
“这是真的。据说,博陵公主已经在京畿一带收养孤儿,让这些孩子在蒙学堂里读书了。”
“不要钱?”
“对,不要钱。不止如此,听说唐人的法令,对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提供食物补贴。用跟银票一样的代金券,可以在宣徽府下的铺子购买食物。”
“竟然还有这样的好事儿?”
“是。一个孩子,一个月约莫能够拿到三百钱的食物补贴。”
“那,那可是很了不得的数字呢。”
在座的人都是生意人,听到一个孩子一个月三百文的时候,立马开始计算了起来。要知道,这年头,一个大人累死累活一天都未必能挣到十文钱。一个孩子一个月就三百文,那五个孩子,一个月就是一千五百文,一年下来,那就是十八两银子!一个中等之家一年累死累活,也不过是挣二十两而已。
曹文是忍不住道:“唐人女王可真是大方!如果生一个孩子就能白得三百文,只怕那些穷汉都会拼了命的生孩子。”
不能说这位女王不爱民,但是这样的政令,就是曹文是都在担心,这样的政令会不会抽空了女王的宣徽府。
范家那位代表终于开口了:“据我所知,这个标准,比唐国国内的补贴标准要少很多。”
渠骁道:“少不少跟有没有是两回事儿。对于我们华夏的农民来说,一个月三百文已经不少了。之前雍正爷的摊丁入亩,让他们不用负担那么多的人头税,所以从雍正朝开始,大清的人口才开始飙升,官方数字首次突破了一万万大关。若是这唐人女王如此贴补天下百姓,我一点都不怀疑,不久之后,这天下的人口,会突破四万万大关。”
曹仲建道:“原来如此,怪不得,我听晋阳公主府的长史说,朝廷要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