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之小作家》第99章


式。
杨子建和张瑾配合默契,汪滟也相当满意。
周三早上课间操。
门卫送来信件,杨子建在《南剑日报》的丹霞版“话说南剑”专栏刊登了第一篇专栏作文,这次表的是《鲤鱼洲古亭记》,并非南塘镇的,而是写南剑市闽江一座河中沙洲,有古老的石板拱桥与岸边相连,游人可以到沙洲上游玩,是南剑十三古景之一,它像一条美丽的鲤鱼,又似一艘古老的帆船,游弋在历史之河中,又可观看整个南剑市的展变化,见证新时代的辉煌。
除了专栏,箫鼓编辑还特意写了一篇《韵古乡新——读杨子建家乡散文有感》——
“杨子建虽然年轻,但文采照人,底蕴非浅,思想深远,古韵盎然,又带着时代的新气象,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他写最多的是南塘文化散文,因为这是他的家乡,他在那里成长、学习生活了十五年,古祠老宅,井巷掌故,山野故事,小镇民俗,至于桔子成熟、水稻收割的声音,乃至奇幻缥缈的山鬼,都写的‘土’香‘土’色,流光溢彩,情思绵长……”
其实就是一篇推介、吹捧的文章,当然,由于杨子建在这一个多月来,表了三十多篇的散文、诗歌、散文诗、,庞大密集的“文字轰炸”,加上风格鲜明,让人印象深刻,更由于上《南塘风雨桥》轰动全市十三个县市区,因此箫鼓的读后感,也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第132章 《读者》转载(求收藏推荐)() 
在《南剑青年报》和《南剑日报》开专栏,这两件事对杨子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从此,杨子建在南剑市有了两个重要的稳定的“话语平台”,有了两个宣传自己文学观念的“道场”!
从此,南剑市的读者也不用到处翻报纸找杨子建的作品了,每天固定花五分钱,就可以杨子建“讲述南剑市、南塘镇的历史古迹、文化人物”的文章,渐渐地就会形成稳定的读者群,或者说是粉丝群。
在这堆信件中,杨子建还收到五笔稿费单,其中有一笔是《闽省日报》那篇《虎川观日出》的汇款单,三千多字的散文有95块钱,稿费不错,加上日报、侨报、青年报等寄来的稿费单子,他今天收入共有168块钱。
杨子建从抽屉取出一个帐本,用圆珠笔细细核算了一下,到目前为止,从9月初到今天1o月9日,他表作品34篇章,共收到稿费和学校奖励833块钱,给了家里3oo块钱,然后生活费交通费8o元,给三个弟妹买各种礼物花了4o多块,现在口袋里还有4oo多块。
其实关于杨子建的稿费收入,已经把林可纯吓了一跳。
林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月工资也才4oo多块,初中部新分配来的老师工资也不到3oo块钱。杨子建靠着写作,居然过他们一倍以上。不过,想想鲁迅、郭沫若、贾平凹、王朔这些名家的稿费,杨子建又是九牛一毛了。
第三节语文课上课前,林老师还告诉他一个天大的好消息:由于南剑市许多读者向gs兰州的《读者文摘》推荐《南塘风雨桥》,经过《读者文摘》编辑部审核,并获得《南剑日报》责编箫鼓同意,决定转载刊登这篇作品。箫鼓打电话通知林可纯时,说到时还会寄来一笔稿费。
“gs的《读者文摘》?”杨子建愕然细想,马上明白,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全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的《读者》啊,后来因为与美国的《读者文摘》的版权纠纷,才改为《读者》,这可是千字五十元,《南塘风雨桥》有两千多字,那就是又有一百多块稿费了!
最重要的是,这份杂志非常有名,读者众多,老少咸宜,是中国文学的心灵鸡汤!他杨子建上了这本杂志,基本上在全国读者前面挂了号,为全国成名打下了基础,他记得,南剑市还没有作家作品被《读者》转载过。
“感谢南剑市的读者,感谢lz市的《读者》!感谢v,感谢一中,感谢箫鼓,感谢林老师……”杨子建兴奋得手舞足蹈,胡言乱语。
“杂七八糟!这有什么好高兴的?”林老师看到杨子建见钱眼开,立即恨铁不成钢地喝斥道,然后对他的三观狠狠纠正了一番。
杨子建万分感激,他现在明白了,学生写作获得学校和老师支持有多么重要,特别是语文老师林可纯,他除了是监护人之外,差不多还当了经纪人,而且还是免费的,杨子建几次买礼物给他,都被他退回来还臭骂了一顿,只能送点家乡的土特产,比如桔子、笋干什么的。
第四节一下课,崔老师就过来通知杨子建道:“下午两点,市作家协举办一场重要的‘金秋座谈会’,非常重要,全市所有报刊编辑都会参加,并邀请有代表性的老、中、青、少四代作家参加,你和马秋远被邀请,一定要到!”
杨子建不禁苦脸道:“我下午有三节课,微机课和班会课还好说,但还有一节是杨老师的英语课,杨老师虽然和气,但其实很不好讲话,他老人家的课可不好请假啊!”
崔老师当然不容杨子建退缩,拍拍他的肩膀道:“我去给他做工作。”
过了好一会儿,崔老师回来了,脸色铁青,有些无奈道:“你英语成绩不太好,杨老师不同意你请假,经过我苦苦解释,他最后同意了,但他晚自习会亲自来给你补习。”
然后很遗憾道:“只不是,文联举办的欢迎晚宴,我们都不能参加了,因为他晚上轮值,我得替他顶上。”
杨子建只好抱歉并道谢。
其实这次杨子建是真心想参加文联“金秋座谈会”的,之前,因为要上课,他已经没参加好几次了,况且这次可以认识各大市报的编辑。
这时代南剑市报刊众多,但过了四五年后,除了日报、晚报、电视报、侨报、青年报还能留下来,其它的建材报、环境报、工人报、税务报等报社纸都会撤消,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趁早认识一下这些还没下岗的编辑,为推荐学生通讯多一条路,为《橡树》社刊多找一份财源。
崔攸走后,汪滟就走过来问道:“中午到哪里吃饭?”
她还惦念着杨子建什么时候请客来着,她非常不喜欢食堂的饭菜,不卫生,而且难吃,但既然当了寄宿生,要和舍友打成一片,就得乖乖地适应寄宿生的生活。
“没空,我下午还要跟崔攸老师去参加文联的座谈会。”杨子建耸耸肩道,“所以下午我不在学校。这次座谈会可以结交认识许多编辑,以后方便推荐橡树文学社的新闻通讯。”
汪滟非常艳羡,但她要加入市作协还远着呢。
随后,钱丽、张怡敏等女生叫汪滟一起去食堂吃饭。汪滟当了寄宿生后,出乎预料没有加入杨子建的吃饭小团体,不过想想也是,她一向保守,在食堂男右女左、泾渭分明的格局下,她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跑到男生中间吃饭。
杨子建在吃饭的时候,又和谢小钦、林逸、孟云、陈皎驹等人讲了一遍参加座谈会的事。
林逸激动道:“可以认识全市所有报社的编辑啊,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这家伙受到杨子建点拨后,已经有了社交常识和人脉意识。
杨子建笑道:“我先结交认识一番,然后有机会的话,邀请他们到一中来给我们橡树文学社的全体社员做演讲,顺便帮我们刊登一下通讯。”
大家白了杨子建一眼,觉得这也太世故了。
第133章 寻根文学,争权截胡() 
下午,还不到
校门口高瘦的银杏树,仿佛遗世独立般站在路边,周边都是较为矮小的法国梧桐和香樟树。
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在地,如串串金币,不远处闽江缓缓流淌,哗哗的水流之声,却带不走丝毫的闷热。说起来,这秋老虎也是够呛,明明晚上冷得要盖被子了,但大中午却像三伏天般热得要命。
杨子建抹着额头上的汗水,看了身边的崔老师一眼,他仍然平静淡然地站着,温文如水,仿佛一株垂柳。杨子建不怎么喜欢这位老师,他没有杨君老师那么开明幽默,也没有李闵老师那么势利直接,更没有林老师那么方正无私,他太阴柔了,让人捉摸不透。
“这次座谈会由文联和建设局联合主办,受邀作家都有车辆接送,我们就在校门口的路边等等就行了。”崔攸解释道。
市文联是负责民间文艺体团联络、协调、服务的单位,也是出名的穷单位,很多活动都得跟富单位联办,特别是跟市建设局,因为市建设局有全市最好的招待所,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