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宦》第165章


而对坐的另外一人,则是当朝的兵部尚书黄嘉善。
“我曾是听说,近来有人想要参阁老?”,黄嘉善接过火盆上的铜壶,为方从哲斟上一杯。
方从哲虽未答话,却也没有出言否认,约莫算是默认了。
“自杨京甫经略辽东时起,朝中对你我就颇多非议。”,黄嘉善叹一口气,把酒盏拿在手上却不急着去饮:“只是其时他们并不得势,掀不起风浪罢了。”
“当日拿辽东事问他们时,他们不说;我等举荐杨京甫,他们也不说。如今辽东局势刚稳,他们却又跳了出来。”,方从哲古井一般的脸上,终于起了几分怒意,“这么些年来,方某只一人独力支撑内阁,如今倒显得只他们是正人君子一般。”
“黄某向来独善,只因生在齐地,不也是常被他们泼了污水。他们若要说我是‘齐党’,索性我干脆便横下心来,做于他们看。”黄嘉善站起身来,愤愤言道。
“我那学生,如今在朝中名声颇有些不善。”,方从哲脸上的怒意,已是一闪而逝,摆了摆手,示意黄嘉善坐下:“惟尚即便要与人偕行,也不该与他同道。”
“您与朱阁老,都不愿意出来说话,难道就任他们继续这般为所欲为?”,黄嘉善的神情,满是不悦。
“惟尚兄且安。”,算起来黄嘉善的年纪已经是年近七十,比方从哲还要大上一些。
“他们翻不了天。”,方从哲缓缓抬起了头,目光投向天上的云彩:“我大明朝,只有一片天地,这一片天,就是皇上;这一片地,就是我大明朝的百兆黎民。”
“也罢。”,黄嘉善忍不住长叹一声,“黄某如今也已非少年时,至多不过回乡间沽酒,度此晚年罢了。”
“眼下你却还走不得。”,方从哲摇了摇头,把右手伸到了袖袋里面,摸出几张纸来,向着黄嘉善递了过去:“今日里早些时候,姚思仁从通政使司里送来的奏疏拓本,你且看一回再说。”
到底是什么奏疏,竟能让方阁老也如此重视?黄嘉善当下不禁有些好奇,从方从哲手上接过来看。只看了几眼,脸色便就猛得一变。
“乱弹琴”,不等看完,黄嘉善就已是按捺不住,“啪”的一声,将奏疏拍到了石桌上。
“东虏这回犯境,两万人皆是马军,熊飞百虽是手握十余万重兵,可是却大多是步卒,如何追击?”,黄嘉善虽然也是进士出身,却算是通晓军事。
当年任大同知府的时候,适奉兵变,黄嘉善单骑入营,平抚乱军。其后历任山西按察使,宁夏巡抚,陕西总督。更曾亲登城楼,与鞑虏约战,大破敌军,否则也不可能坐上兵部尚书的位子。
“如何?难道他们也想来凑一把热闹?”,黄嘉善怒骂过一回之后,忽得想起了些什么。
“他们的心思,恐怕不只在这辽东一地。”,方从哲暂且间既没有点头,却也没有否认:“正如当日说杨京甫便少不得提到你我一样,今日说熊廷弼,也少不得要牵连到杨鹤和吴亮嗣。”
“党人其心可诛。”,黄嘉善愤忿的紧握了一下拳头。
“阁老如何打算?”,黄嘉善重新抬起头来来,似乎想从方从哲的脸上看出答案。
“熊飞百如今离不得辽东。”,方从哲的声音,听起来斩钉截铁:“数月来熊飞百经营辽沈,如今兵势已成。若是此时换做他人,其中便免不了要大费周章。”
“不错。”,黄嘉善也跟着点了点头:“熊飞百前些时日所呈的密报,阁老与我也都是看过。只等今年入冬,便会从辽沈两地出兵,沿各城各所密布阻碍,将东虏遏止在抚顺及开、铁两城一线。”
“这些年来,东虏皆是全族皆兵,常常不事生产,到了冬日,便就难熬。再待到开春之时,已是人弱马瘦。此时再以大路行军,行一程则扎一寨,大军聚作一处直逼抚顺,大势可成矣。”
“这便是我说你离不得的缘故。”,方从哲点了点头,对熊廷弼的策略似乎也极为赏识:“他们虽自称君子,可是实际想要做的,无非也只是弄权罢了。朝中清流依附与他们的,所揣的莫非都是这个心思。”
“朱阁老可知道此事?”,黄嘉善在心里估摸了一下,朝廷里五位内阁大臣,东林一系的就已经占据了三人。如果只靠方从哲一人孤军奋战,恐怕局势不容乐观。
“我已派人送了书信给他。”,方从哲点了点头,眼里流露出一丝疲惫:“朱阁老平日虽是与世无争,眼下只盼他也能辨得清形势,早做些决断吧。”
正阳门,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
看着面前案几上的奏折拓本,唐大人的额头上,也不禁隐隐渗出几条黑线。
“这姚宗文是什么东西?他何时回京,我领人去路上截了他的胡。”,杨光夔见唐旭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当下心里头也腾出几分怒意。
如今在锦衣卫里,与唐旭平日里和胖子一般,唐旭和杨光夔也颇有些焦不离孟的感觉。说来也是巧,自从唐旭上回领着杨光夔见了一次胖子,这位驸马府里的小都爷,居然和胖子也大为投机。如今闲来无事的时候,三人经常聚到了一处,各种祸害酒肉。
所以,既是为知己好友,眼见着有人惹唐旭不悦,杨光夔自然也不会独自泰然处之。
“小都爷当是打马吊呢,还截胡。”,唐旭冲着杨光夔翻了一个白眼,“这一回只怕不只是一个姚宗文这么简单。”
“那唐哥儿说怎么办?”,也不知道是不是一物降一物,杨光夔这个在骆思恭面前骄横无比的主,在唐旭面前却是颇有些服帖。
“熊廷弼自然是要保的。”,唐旭十分清楚。一支军队善战与否,除了本身的战力之外,便就在于两个字,“军胆”。
虽然说如今建州女真已经占据了抚顺和开原,铁岭,可是与历史书上所写的略有不同,如今这个时候的明军,还没有混到见了建州军就闻风丧胆,争相逃窜的地步。
那么,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明军开始对建州军有了畏之如虎的心理。唐大人在心里想了一下,如果把目光原来那段历史上,应该是从天启元年的浑河之战开始。
第152章 首席混混() 
关于浑河之战,唐旭曾经看过不少的记载。虽然浑河一战,确实打出了八旗军的赫赫威名,从此便有人说,八旗儿郎在此战中以一当百,大破明军精锐。可是唐大人却也知道,这并不是事实。
真正的浑河之战,是在数万建州军和仅仅一万人的大明川浙军之间展开的。
在原本的那段历史上,公元1621年,也就是大明天启元年三月。
建州汗王努…尔…哈…赤率大军全师出击辽沈,辽东经略袁应泰应对失措,沈阳城在当日即被告破。惊慌失措中的袁应泰,竟然把驻扎在沈阳城南,距城池仅仅只有三十里的一万川浙军忘之脑后。
这一万大明川浙军中的主力,便就是大明明鼎鼎的浙军“戚家军”和川军“白杠兵”。在得不到袁经略的军令的情况下,这一万大军决定自行出击,救援沈阳。
战斗并不和有些人所说的一样,胜利是由八旗儿郎的勇武打开的。实际上,在努尔哈赤调动了数万大军,并且乘明军正在渡河之时,派遣骑兵和步兵连续数番的冲击下,浑河岸边的明军仍然是麾然不动。甚至还打了几次反冲锋,先后击溃建州军两旗人马,擒杀建州将领和士卒数千。
无奈之下,大汉奸李永芳亲自出马,对沈阳降军中的炮兵施行威逼利诱,并且许之千金。最后在降兵火炮的支援下,以多打少的建州军方才逐渐挽回颓势。
此战中,浙兵“戚家军”除了极少数突围而出之人,其余的尽数战死,无一投降。川军中投降的人数也是极少,甚至不满百人之数。
当时固守辽阳的袁应泰,也曾就近发兵三千人救援。有意思的是,原本担负着阻击明军增援重责的建州军将,见到增援的明军前来,居然也是望风而逃,惹得努…尔哈…赤大怒,亲自领军方才击退。
由此可见,虽然抚顺,开原,铁岭三城相继失陷,其实如今的建州军对明军并不占什么心理优势。直到浑河之战之后,戚家军和白杆兵在此战中全军覆灭,此时方才有了女真不可敌的说法。
此事的罪魁祸首,唐旭并不认为是努…尔…哈…赤,唐大人很会换位思考,站在努…尔…哈…赤老先生的角度上看,他原本就是建州汗王,自然是胜的越多越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