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北魏》第37章


咸阳王看着下面又议论起来,说道:“今日宴饮,本当共聚一堂,彼此亲和。就不要为了一些旁枝末节争论不息了。”
因为是太后丧期,虽然举行宴会,但是与平常的大宴还是有些不同的,第一是,菜式没那么精美,都是些简单的菜式,多为肉食。二是减去了观舞音乐这一道节目。虽然少了不少乐趣,不过这么多人一起欢宴,一年里面也少有,众人互相敬酒喝词,所以现场气氛还是很浓烈的。
咸阳王回到座位上坐下,正准备一饱口腹,他今日早上因为要主持仪式,害怕中途如厕这些问题,连水都不敢多喝,忍到现在也是口渴腹饥难忍,是以坐下之后就拿起案上的匕首从食器中叉出一块肉,准备垫垫抗议多时的肚子。刚刚吃几口,就看见旁边走来一个孩子,抬头看了一下,是三皇子拓跋恪。
咸阳王放下木箸和匕首,缓了口气,说道:“贤侄怎么不吃些,找为叔何事?”
拓跋恪有些吞吞吐吐,说道:“王叔,我想去看看二兄,可以吗?”
咸阳王看着这个三皇侄,用手巾擦了擦嘴角,笑道:“皇侄虽然年幼,却深体弟恭之理。好!去吧!为叔准了。”他作为主宴者,有人离场,都是应该告诉他的。所以拓跋恪才回来向他请示。
拓跋恪大喜,正准备感谢王叔,就听见边上传来说话声:“二皇子有疾,大皇子怎么能不去呢?咸阳王殿下,还是让大皇子一起去吧。”
咸阳王听到声音就知道是谁,这个人他也不想失礼,站起来转身说道:“嗯!王舅所言有理,三位皇侄骨肉至亲,应当互相友爱。”看着站在一边的拓跋恂道:“大皇侄与三皇侄一起去吧!”
拓跋恂和拓跋恪一同行礼称谢,一前一后绕过殿柱和帘帐,消失在咸阳王和南平王眼前。
咸阳王回过头看着与皇帝同岁,却长他们兄弟一辈的南平王冯诞,笑道:“王舅,太师公身体可有好转?”
“人老人,身体时好时坏。这几日稍稍有些好转,已经能走动几步了。”
“那就好,现今隆冬时节,老舅公日渐好转,可见尚有天时眷顾,王舅稍宽心。待过几日,禧还当去叨唠王舅一场。”
“殿下关爱之情,诞当呈于家父。”冯诞客气道,顿了一下,又道:“二皇子前些时日突发病疾,今不过十余日,怎么又糟此厄?殿下可知是何病症?”
咸阳王摇摇头道:“禧也不知。王舅若是有心,可自去一问。”
冯诞听出了咸阳王不想与他多讨论这个问题,只好不再提起。随便再说了几句话,就带着一些疑问,一些忧虑转身朝他的座位走去。
咸阳王看着离开的冯诞,心里也叹了口气,他知道冯诞刚刚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还拉着大皇子来,这是担心陛下可能会与二皇子过于亲近,疏远了被太后扶养长大的皇长子,最后会产生废长立幼的事。只是咸阳王对他的皇帝兄长很清楚,当今皇帝虽然会在家人的问题上感情用事,但是在国家继承人的挑选上是不会如此的,冯家与其担心二皇侄后来居上,不如多多教导大皇侄为好。
放下这些暂时还不用操心的事,咸阳王拿起刀箸准备接着进食,低头时眼角余光却看见对面不远处的李冲对着他微笑。咸阳王放下刀箸,也笑着回应。
李冲和郑羲从咸阳王说皇帝出殿以后就关注着例如冯诞,冯翊公洛州刺史丘穆陵泰,司空丘穆陵亮等等高官王公的动静,打算如果他们要去陛见,那么他们两个就一起去。却看到冯诞去找大皇子,当即就明白了冯诞想要干什么,直到最后冯诞有些灰溜溜的走了,明显吃了咸阳王的软钉子,明白咸阳王至少暂时没有帮着冯诞的意思,不由舒了口气。
虽然现在困于皇子年幼又不能出宫的形势,无法探知二皇子的本意是否有进争的心思,不能定下扶保二皇子的事情,但是能多方注意一些情况,早一步看清一些朝廷动态也是他们立身于朝堂不倒的必要因素。
冯诞步伐缓慢的走到位置上坐下,手上拿着刀箸,机械式的动作着,心里却想着刚才二皇子和皇帝无声无息去了偏殿的事。他长时间跟着皇帝,知道这与皇帝平时进退以礼的故往不相合,又暗怪自己竟然没有留心去为皇帝排忧,致使大皇子失去了一个博取皇帝好感的机会,又担心皇帝因此亲近二皇子。
虽然不能说凭此二皇子就能后来居上,只是长幼有别,长子和幼子得到相同的关注,对长子来说就是一种失败和危险,他不能不对皇长子多加关心,所以马上去找了拓跋恂,嘱咐他去偏殿探望二皇子,当然,很多话不能说,这里也不是说那些话的地方,只是告诉他一些关心幼弟的道理。
本来他还打算探听一下,二皇子的病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还好,二皇子频繁发病,皇帝就算有心也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若是假的,也好进一步观察动静。然而咸阳王却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他不知道咸阳王出于何种考虑,又苦于自己虽然位高爵尊,平时也颇受礼敬,但是因为冯家靠着裙带关系富贵倾国这些原因,朝廷内外也有不少人并不服他,尽管这些年冯家多方与宗室结亲,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对他们一家有所不满。咸阳王不回答他,虽然不能说敌视他们,至少也没有亲近他们的意思。
关键症结还在于皇帝怎么想,这事回家以后再与大人商议吧!
第41章 “清心玉映”() 
“二郎先在这里坐着,若是腹中饥饿,可以自叫宫人取食。”皇帝又指着前边的书架说道:“这里有些为父日常习阅典籍,诸臣所上经要,你无事可以看看。有些高深的学问,有不明了的可以来找为父与你解答。”
拓跋慎知道,这偏殿,是皇帝受制处理国事的地方,有时候也会在这里召对官员,所以一些疏奏也摆在这里等候处理。除了处理公务,皇帝有时候也在这里读书,所以这里也有不少书籍。
“是,父皇!”
“嗯,为父还有些公务未曾处理,就不陪你了。”皇帝说完就去了他的御案前坐下,翻开疏奏看了起来。
拓跋慎看着皇帝翻阅奏本,自己也无聊起来,他现在还不是很饿,也不想当着皇帝的面独自用餐,于是走到书架前去找书看。
这里的书种类还是很丰富的,诸子百家,经史文集都有,还有一些地理,百工图册。其中还有四民月令这种农书。找了好一会儿,拓跋慎从中找出西晋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义庆的世说,看着这两种书册,拓跋慎想起前世的时候,自己曾经在路边摊买过,不过但是对于搜神记兴趣不大,而对世说新语却情有独衷,经常翻阅,很多故事都记忆犹新。
这本书里面的故事短小精炼,读起来颇有趣味,所记载的事有真有假,不能全信。后来唐朝修晋书,还把这些记载都当作事实增添进去。不过考虑到晋书连搜神记这种书都能当作信史用,用个世说新语也不奇怪了。
这本书里面,拓跋慎最喜欢其中的贤媛,贤媛记载的是秦末至晋末这一时期中的,关于女性人物的故事。不过大多数都是集中在魏晋时期,里面的人物,拓跋慎最欣赏的就是辛宪英和谢道韫二人,关于她们的故事都烂熟于心,默记成颂了。因此先按照简目找到了贤媛篇看起来。
将书卷放在案上,身体坐端正了之后,拓跋慎才打开书卷看了起来,这是他从读书以来强迫自己养成的好习惯,这个年代可没有眼镜这种东西。对眼镜的保护被他放在了前位之一,弱光不看书,抖光不看书,不坐端正不看书,夜晚看书也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这几条如果有可能,他准备奉行一生。
眼中看着一个个小故事,心里想着这些人物的经历,在字里行间之中探求她们的性格,尤其是看到了谢道韫这几遍,心中更是感触颇多。想起初来这个世界的时候还经常因为不能再早百多年,生于晋末江左,见识一下谢安,王羲之等人魏晋风流人物的风采,心中未尝不叹恨不已。
待看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时,下意识的回顾了一下他身边所认识的女性,对比一下,要说符合林下之风的,一个都没有,清心玉映这点儿嘛,好像只有左昭仪和曹姨符合,对了,那个郑娘子看起来似乎也符合吧。
。。。。。。。
皇帝正在看一份关于关中雍州加筑武都郡和蓝田边防戍守防御工事的疏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