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第239章


“倒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不过是刊登了几篇描述上元夜万民同乐的场景的文章。”
听到高力士的话,李隆基微起了下身子,“噢”了一声,拿起龙案上的报纸随手翻着,想看一看报纸上是怎么描写上元夜的。
刊登在最首页的那篇由陈希烈亲手炮制的文章用辞极为华丽,辞藻繁复,算得上是花团锦簇,道尽了上元佳夜喧闹热闹的赏灯夜游场景。
李隆基看着也不断点头,口中笑道:
“这陈希烈不愧写了一手好文章。”
高力士在旁听了,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
《明报》上面的这篇文章高力士已经看过,对于文章里面李林甫或者陈希烈暗中蕴含的意思自然明了,刚才李隆基问起的时候,因为事涉太子,高力士也不敢多言,只是提到了这篇文章。
高力士看过去,见李隆基逐句往下读,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眉头皱了起来。高力士见李隆基表情如此,心中不安,站在那里也不言语。
李隆基看完文章,冷哼一声,把报纸甩到龙案上面,看着高力士问道:
“力士可曾看过这篇文章?”
“回大家的话,老奴是看过的。”
高力士忙道。
“上面所写的东西你怎么看?”
“老奴不敢妄言。”
高力士诚惶诚恐道。
“有什么就说,朕恕你无罪。你我君臣这么多年,对力士朕还是信得过的。”
李隆基看着高力士说道。
“是,老奴以为这不过是平常事。上元佳节,圣上下旨与万民同乐,太子作为储君代圣上慰问百姓,传圣上宽厚仁慈、慈爱万民之心是太子应该做的事情。”
高力士躬身说道,
“不过宫宴之后太子与众位大臣一同出宫,在长安大街上相遇或许巧合。”
李隆基斜坐在那里,一直胳膊撑在软榻的扶手上面,微微闭着眼睛,沉默了片刻,接着问道:
“上元夜那天听说太子在东宫设宴群臣?”
“是。”
“都有谁参加?”
“回圣上。太子邀请的都是皇族中的成员,薛王、宁王等人都在,其余大臣都没有被邀请。”
“韦坚呢?”
李隆基像是随意地问。高力士心头一惊,没想到李隆基还是联想到了韦坚和太子之间的关系,怕是对两人一同夜游和韦坚去往东宫赴宴心中存疑,猜测两人有什么密谋。
“也去了。太子妃是韦坚的妹妹,韦坚算得上是皇亲国戚。”
高力士小声说道。
“皇亲国戚,皇亲国戚。”
李隆基重复了一下这几字,没有再说什么,然而高力士从李隆基的神色之中还是看出了李隆基对太子和韦坚的怀疑。
近几年,对于太子的一举一动,李隆基愈发关注,开始对传位李亨的心思像是在慢慢变淡。更兼这几年宠幸杨贵妃,李隆基在长生方面越发沉迷,经常问道于道门中人,还时常下令这些道士炼制丹药,以期长生不老。
过了片刻,李隆基又问:
“之前李清提到的《内参》做的怎么样了?”
“回圣上,老奴已经秘密吩咐人去准备了。不过创办内参需要真正有才学的人,老奴这些奴婢们平时作个诗曲让大家一乐也就罢了,真要办报纸的话怕是力有不逮。”
高力士有些为难地说道。
李隆基坐起身来,说道:
“内参一定要办的,这件事情只有交到你们这些朕身边的人手中,朕才放心,也才能听到实情。文采方面,力士之才已能胜任,至于办报纸的事情多去问问李清。”
高力士忙躬身应了。
两人正说话间,一位内侍从外面进来,禀告道:
“圣上,太子求见。”
第232章 混乱中的小小举措() 
过了新年,刘晏和王和之几人在李清的示意下开始筹建报馆的事情。
春闱将至,长安城中准备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大都在用功读书,刘晏和王和之等人还是抽时间去侯府拜访了李清,提议报馆筹办之事。
当时刘晏、王和之、李少阳和裴元俊四人一同前往,虽然裴元俊一开始就表明了不会帮助一起筹办报馆,但是对于结识李清这位侯爵新贵的机会,裴元俊自然不会错过。
几人之中,除了刘晏年纪较大之外,其余三人都是二十出头的样子,在李清这位年轻的侯爷面前倒也并不显得太过拘束。李清年纪比几人都小,又是一个看上去性子随和,没有勋贵架子的人,跟几人闲聊时气氛倒是其乐融融。
刘晏与王和之性情洒脱,李少阳心窍玲珑,裴元俊有着武人的耿直和直爽,这些都是李清欣赏的性格。刘晏与王和之是李清希望用到的人,李少阳和裴元俊如果能够为己所用,李清也是希望自己能够给予几人帮助的。
四人之中,刘晏对筹办报馆一事最为上心,还跟李清就如何创办报纸做了讨论,让李清惊讶地是刘晏对报纸的认识之深几乎不亚于自己这个后世之人,而这些只不过是刘晏最近这些天考虑的结果。
王和之对于报纸所起的作用却是最为关注的,李清大致地说了一些报纸的用途,虽然都是后世报纸最为常见的效果,然而在王和之心中依然震撼无比,报纸竟然还能监督朝廷执政、清议朝廷得失、为民请命?
在此前的几期《长安时报》的编纂过程中,除了李清之外,还有长公主府和李含光派过来帮助的人帮忙,自从刘晏和王和之过来之后,这些事情大都交给了两人去做,两人算得上是报馆的主编。
李少阳只是偶尔会过来,借口说才学不如刘、王两人,帮不上什么忙,又兼春闱既至,温书要紧。李清没有强求,也看出来李少阳并不像刘晏和王和之两人对报社上心,李少阳更多的是想结交一下自己这位侯爷。当跟自己科举这种事情起冲突的时候,李少阳先顾虑的还是自己的前途。
“李郎君,这样会不会引起李相公的不满?”
文渊斋中,刘晏看着李清,有些为难地问道。
李清看到《明报》上面的报道,知道李林甫终于还是有了动作,虽然和自己后世之中了解的历史已经有了些许的出入,大约韦坚和太子等人的命运多少会有些改变。
然而李清并不敢打包票,李林甫能够为相近二十年,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若是想着一心除掉韦坚等人,李清上元夜的那一闷棍并不能起太大的作用。更何况,李林甫接下来会怎么做,李清可是一无所知。
这次李林甫在官报上的动作是一种试探,主要还是看李隆基的反应,如果李隆基藉此对太子和韦坚等人起了疑心,李林甫也正好进行以后的手段。若是韦坚和太子方面有了其他的应对之策,被李林甫抓了把柄,可正好坐实两人勾结的传言。
李清吩咐刘晏和王和之把即将出版的《长安时报》的内容做一下调整,添加了一篇署名为本报评论员的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太子和百官夜游说起,凸显李隆基为政期间大唐国泰民安的盛景,强调了李隆基统治下的江山稳固,百姓乐居以及太子仁孝,代圣上抚慰百姓是李隆基教化之功。
当然,暗中的意思还是说太子跟韦坚等人夜游不过是平常事,不应该有什么阴谋在。这些看法自然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的。
“为什么会引起李相的不满?”
王和之在一旁问道,心中不免有些疑惑,李清的提议也不过是对当今圣上李隆基的一种吹捧,如何会引起李林甫的反感。
官报上面陈希烈的那篇文章隐含的意思并不是谁都能看出来,王和之在看到那篇文章的时候还对太子能够与民同乐大赞了一番。刘晏历经不少事情,对官场上面的一些门道自然有所了解。
像王和之这种才学不错的人都没能看出里面的深意,更不用说长安城其他的百姓。
后世评价李林甫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但是并没有到百姓怨声载道的地步,历史上对杨国忠的评价可是比李林甫要低得多。
这时候的大唐阶级森严,李林甫是高高在上的相国,普通的百姓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别,根本就接触不到这些东西。王和之年纪轻轻,从来没有涉足过官场,文章里面表达的深意看不出来也不奇怪。
刘晏笑着给王和之解说一二,王和之听过才恍然大悟般,说道:
“没想到朝堂之上竟然会如此勾心斗角,难道圣上就看不出来?”
“怎么会看不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