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读书计划》第22章


1909年她认识了莫顿·富勒敦,并深深爱上了他,但不幸的是,富勒敦竟然是一个下流粗俗的男人。1913年,她同特迪离婚,从此她只同文化圈的有名男人保持纯粹的友谊关系——最有名的是亨利·詹姆斯,还有瓦尔特·贝瑞(Walter Berry)及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她1911年出版的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伊坦·弗洛美》(Ethan Frome)基调灰暗,很可能折射出她彻底摆脱了对婚姻的幻想。)她在欧洲永久定居下来,以越来越高的稿酬为生。在豪华的巴黎公寓及法国南部花园别墅里,经常以文人的身份热情慷慨地招待刚出茅庐的年轻作家们。
童年时的难以与人相处及后来失败的婚姻造就了伊迪丝坚强的性格,也使她更加自律而勤奋,不但成为畅销作家,亦是优秀作家。在她众多杰出小说中(我竟觉得分不出哪本更优秀),我特别推荐读《乡土风俗》(1913),书中的女主人翁昂汀·斯普拉格(Undine Spragg),野心勃勃,每次征服后都不能满足;还推荐《纯真年代》(1920),故事讲的是19世纪80年代纽约一位男青年犹豫不决的情感纠葛,对初恋情人重新燃起了爱情,而又舍不了未婚妻;另一本推荐的是伊迪丝的第一部畅销书《欢乐之家》(1905),我认为书中女主人翁莉莉·巴特(Lily Bart)是伊迪丝塑造得最细腻的人物。莉莉与贝姬·夏普一样,为了在社会中赢得自己的位置可以不惜一切手段。不同的是,萨克雷试图不让自己、不让读者喜欢那个精力充沛的女冒险家(把她塑造成一位不称职的母亲);而伊迪丝很明显对莉莉怀有深深的同情,但却无法改变僵硬而挑剔的社会带给她的厄运。
在上述几部小说及其它所有作品中,伊迪丝· 华顿看待世界的眼神是同情但又毫不留情的。
J。S。M。
托马斯·曼(Thomas Mann)
1875…1955
《魔山》(The Magic Mountain)
有些书(可能是一流的,如简·奥斯汀的小说)会将人类经验的碎片隔离来讲,而有些却将碎片组合起来。但丁与荷马的杰作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们组合了本族文化的碎片。《魔山》同样如此。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著作,读者能意识到这一点,将从中受益更多。梅·韦斯(Mae West,美国电影女演员与性感偶像,译者注)曾说过一句似乎与此不相关的话:“我喜欢从容不迫的人。”在《魔山》前言中,曼如是说:“只有彻底才会有趣。”《魔山》是一本彻底而有趣的小说。
小说讲述了一位头脑单纯的德国青年,去一家瑞士肺结核疗养院看望患病的朋友,结果自己也染上了肺结核,在疗养院一呆就是七年,七年中,他听别人倾诉,向别人倾诉,思考问题,忍受痛苦,并陷入恋情,最后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灾难中。在读这本小说中,读者会逐渐隐约感觉到,曼不完全是在讲述一个男青年的教育历程,曼的意图是通过对话、象征、幻想、梦境、辩论、独白、哲学讨论等等,将西方世界精神生活的碎片组合起来。
每个作家都在参与一场美称为“宏大对话”(Great Conversation)的活动。从托马斯·曼可略窥一斑。诸多作家影响并铸就了曼的风格,他们的思想在《魔山》中交相辉映,碰撞共鸣。这些人的名字我可以新手拈来,而曼本人最认可的有下面几位:歌德、尼采、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康拉德、惠特曼、易卜生与弗洛伊德。因此,就这一点来看,《魔山》是综合性小说。
换个角度来看,读者可将Berghof疗养院比作欧洲,那个1914年在暴力中死亡的欧洲(也可比作美国)。其人物超越了人物本身,而是强大思想情感模式的化身:塞特姆布里尼(Settembrini)代表自由的人道主义;纳夫塔(Naphta)是彻头彻尾的噩梦(如,列宁、斯大林、希特勒、墨索里尼、霍梅尼、萨达姆,还有那些未抬头的恐怖分子);Peeperkorn则很像我们熟悉的劳伦斯笔下的人物。疗养病人来自于各个国家、各色社会阶层——总的来说不过是代表西方世界的百态疾病,1924年曼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而西方的这些疾病会不会在20世纪末年进入疯狂的转换期呢?
曼的这一鸿篇巨著涉及的主题与问题有十几个之多,并且在今日的思想界仍是热门话题:精神分析与唯心论;艺术、疾病、死亡的连结纽带、时间的相对性(爱因斯坦使之发扬广大)、西方男性尤其中产阶级男性的本性;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人类适当的教育。曼的独特才华在于将高层次的思考与人物塑造与氛围缔造巧妙结合起来。
《魔山》发生于两个世界,一个是思维世界,另一个是人类微妙关系的世界。后一个世界我们能看得更清楚,因为它与“扁平之地”(flatland)的纷纷扰扰是隔离的,书中所谓的“扁平之地”就是时钟总在滴滴答答的人类居住地。
康拉德、劳伦斯、乔伊斯、曼、普鲁斯特能让读者充分享受现代小说的乐趣。现代小说的特点到现在也逐渐展现庐山真面目: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人类精神的深刻挖掘,花样繁多、令人目眩的创新手法。与18世纪及19世纪早期英国作家相对单纯的小说相比,现代小说的不同主要在于它对整个人类创造力的勇敢接纳。它注重思考推理而不失个性。《魔山》或许能最好地反映现代小说的整个流势,这是一部产生于忧伤的20世纪的不朽名著。
曼的著名短篇小说有《威尼斯之死》(Death in Venice)、《马里奥与魔术师》(Mario and the Magician),推荐一读。
C。F。
鲁迅
1881…1936
短篇小说选
对中国作家来说,20世纪是一个噩梦不断的时代。在这个世纪的前半期里,政府的压迫、国内国际战争、贫困、社会动乱、政治挤压等等,迫使许多作家放弃写作,也使许多作家抑郁而死,还有许多成了为政党发言的雇佣文人。直至最近若干年,中国文学才从血腥暴力中挣脱,开始慢慢复苏。
鲁迅比较幸运,20世纪20年代,正是他年富力强的时期,中国大地上正悄然兴起一场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热潮,而且这股新鲜的浪潮尚未遭受扼杀。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大游行,反对《凡尔塞条约》中的亲日条款,由此而引发了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鲁迅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五四”新文化运动历时十年左右,成了知识和艺术自由的象征。在此期间,青年作家与思想家挑战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社会,察觉到其不足,并致力于寻找替代品(括号里的话有关“天安门事件”,有失公允,不译为好。请责编注意)
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在一个进步而富裕的家庭。他与弟弟们一起学习西方科学与医学。(弟弟周作人后来成为哲学家,曾将哈夫洛克· 埃利斯(Havelock Ellis)的著作译成汉语。另一个弟弟周建人是生物学家和优生学家,是将达尔文著作译成汉语的第一人。)鲁迅放弃了医学,专心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现代主义的先锋作家,社会批判小说大师。1918年,短篇小说《狂人日记》(Diary of Madman,小说名字源自果戈理)出版,奠定了他的文坛地位。《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的眼睛描绘了“吃人”的中国旧社会。短篇小说集《呐喊》(Call to Arms)出版于1923年,包括他最有名的小说《阿Q正传》(The True Story of Ah Q)。阿Q是一位普通的中国人,昏昏噩噩,稀里糊涂,最后被推向断头台时,甚至还不明白究竟是为什么。阿Q比喻的是一种腐朽的中国传统文化。鲁迅认为,这种腐朽使中国面对西方文化与技术的冲击时毫无心理准备,唯有束手就擒。
20世纪20年代中期,鲁迅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关系较近,但一直没有正式加入共产党,这一点使共产党的领导非常恼怒(请责任编辑酌情删除不符合事实的句子,下同,译者注)。在国内矛盾日益加剧的年代,人们往往不得不选择自己的派别,而鲁迅虽然是左翼作家,但始终是坚定的、不属于任何党派的独立分子。他很幸运,没有遭遇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如果在这个时期他还活着,恐怕就很难保持自己独立的身份了。鲁迅去世后,他留给世人的作品让中国的党派都有些紧张,这一点恰说明了他生前的独立。其实,从美国人来看,他遗留给后世的非常简单:无论哪一派为政治目的而拉拢他或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