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第63章


路开放对中国人来说是生死攸关的”。
面对中日双方对香港通道截然不同的要求,港英政府每每在中日之间苦苦周旋。从全面抗战开始到1941年12月香港陷落,英国对香港转运中国抗战物资所采取的政策以1938年10月广州陷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英国政府坚持香港的开放地位,并保持其运输孔道作用。在后一个阶段,则迫于日本人的压力,步步退让,抑制香港对华战略物资出口。
1937年9月,日方不断就香港转运抗战物资一事向英国政府提出警告。面对来自日本方面咄咄逼人的威胁与压力,英国政府经过再三斟酌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英国政府不应该与中国人作对,除非是因为日本人的行动而被迫这样做。这就确立了英国在香港转运物资问题上的总原则。在以后的一年时间里,罗富国坚持了这一原则。
1937年10月14日日军开始轰炸广九铁路以后,中国提出在香港新界和广州之间修建公路,英方立即表示全力支持。英国外交部指出,英国政府希望在适当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支持中国人,使他们能够抵御侵略。香港政府应设法赢得中国人的友谊。在港英方面配合下,1938年初,香港至广州公路顺利开通投入使用。
1937年11月,中国购自英国的9架飞机运抵香港。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鉴于日方对此极度敏感,建议拖延飞机对华出口以避免刺激日本人的反英情绪。这项提议被英国政府断然否定。英国外交部指出,从英国或香港出口武器到日本是不受禁止的,从香港出口武器到中国也不应受到禁止。根据国联的决定,国联成员国不应该采取任何可能削弱中国抵抗能力的行动。因此,不能实行有差别的封锁令。随后,港府协助把这批飞机如期运进中国内地。
同月,在港英政府和日方的接触中,罗富国政府明确表示,经香港向中国运送军火是合法的。
1938年6月,日本外相在约见克莱琪时说,一个时期以来,香港成为蒋介石政府当然的军火供给地,这在日本激起了强烈的反英情绪,希望英方多加注意。克莱琪则表示,任何国家向任何一方提供军火,都是绝对合法的。关闭香港的军火运输线显然是违反中立原则的。
从总体上来看,广州陷落以前,英国政府、罗富国当局对中国经香港的物资转运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这一作法是从属于其对华政策的,即“在保证大英帝国——包括香港整体安全的前提下支持中国,同时避免卷入对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严重危害了英国传统的在华利益以及英国在远东的地位,英日矛盾大大加深。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在远东的根本利益,是与中国的利益一致的。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也考虑到香港的利益。香港与中国大陆唇齿相依,香港民众与大陆人民血脉相连,香港的长期利益最终取决于能否与中国大陆保持正常关系。为谋求此种友好关系。香港应在中国大陆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因此,英国能够在向日本大量出口军火的同时,满足中国方面的某些需求,向中国提供有限援助,香港通道因之得以保持开放。中国政府对英方的合作也表示满意。中国广州当局也不断就香港政府的密切合作表示感激。
与此同时,英国政策中的另一种倾向也表露得相当充分。英国政府认为,由于香港接近战区,欧洲的政治局势也很严峻。基于这种考虑,英国政府在一些问题上尽量避开日本人的锋芒。1937年8月,中方请求在新界建立飞机组装厂,用于接收和装配中国空军定购的飞机;1938年初,一家香港公司请求在香港为广州当局建造两艘炮艇。这两项要求先后被英国政府拒绝。香港政府曾经就日舰侵犯香港领海主权的野蛮行为写出调查报告,英国政府则以报告内容也许不利于英日关系为由不予发表。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国军舰有权使用大鹏湾和后海湾。然而,1938年1月3日,英国外交部指示罗富国,如果中国军舰试图在香港水域寻求永久或半永久庇护,抑或把香港水域作为活动或补给基地,那么,应给予适当警告,不许它们调动,因为其行为妨碍了香港的安全。
1938年10月广州失陷后,日军占领广州,大军压境,决意切断香港的军用物资供给,其态度空前强硬。英方更加担忧在香港转运物资问题上举措失当激化英日矛盾,因此对日政策越来越软弱无力。同时英国陷入日趋恶化的欧洲局势之中,无力自拔。英国力图曲意迎合日本,以至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以满足侵略者的贪欲。
1938年10月底,日方在和港督罗富国的会谈中表示,日军占领广州的目的是:第一,切断对华军火供给;第二,打击蒋介石政府的声望。1938年12月,英国政府向日方的威胁作出让步。英国殖民地部指示香港总督罗富国说:“目前允许用卡车或沿海商船出口军火给广东南部的中国军队有悖于香港的利益。”于是,从1939年1月起,香港政府宣布禁止经香港陆路边界对华出口武器和弹药。
1939年12月底,中方请求在香港组装由一家美国公司提供给中国政府的四架商用运输机。1940年4月飞机运抵香港时,为了不得罪日本,港英政府最终拒绝了中方的请求。
尽管英国政府一再妥协退让,日本的进逼却有增无减。1940年6月24日日方向英国政府提出,关闭滇缅公路和香港边界,英方无意抵制日本人的要求,邱吉尔、张伯伦、劳埃德(殖民大臣)均赞同退让,中国政府十分担心外援路线被截,加紧外交活动,力图阻止英国接受日本的蛮横要求。不幸的是,英国政府仍于1940年7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缅甸公路协议,停止向中国运送武器、弹药、卡车、铁路物资和石油。
缅甸公路协议签订后,港英政府采取措施执行有关条款,稽查物资走私。香港政府沿粤港边界重新安排缉私人员,在新界某些可能从海路向中国走私货物的地点也布置缉私人员。1940年10月14日,缅甸公路协议期满之前,英国政府又作出决定:不改变香港现有的出口限制。英国殖民大臣劳埃德指示香港总督罗富国:“在目前情况下,如果取消1940年7月份的禁令对英国或中国无益,我认为没有必要取消禁令。但是,港督有权在协议期满后酌情放松有关限制。”
1941年5月初,港督罗富国建议英国政府,取消对华汽车、石油出口禁令以摆脱困境,而英国政府认为,目前不宜改变香港的出口禁令。7月底,罗富国请求英国政府重新考虑他的建议。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完全站在港督一边,他认为“这是香港直接援助中国的最佳方式,在中国,每一加仑汽油都极其珍贵”。然而,英国政府仍然坚持原来的立场,认为收回对日本的承诺是不合时宜的。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政府的政策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被逼备战
香港是东西方各国和东南亚各国的交通要道,又是南太平洋的重要港口。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以后,日军占领香港已是时间问题。香港在太平洋战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基地之一,又是英国在远东的经济中心。日军占有香港就可以作为日军继续南进的中转站,从日本本岛经冲绳、台湾到香港,再从香港延伸到菲律宾、新加坡、印尼以至南太平洋群岛、澳大利亚,把这些地区连成一片,保证兵源、物资的连续供应。日本占据香港又可以与台湾和海南岛形成对中国大陆的包围圈,以海陆两方面互相呼应对中国加以严密封锁,并切断从香港向中国大陆的一切海上供应。因此,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军便经常用飞机轰炸珠江以及深圳一带,日军攻占广州以后,更加严密封锁河流、铁路,千方百计要将中国大陆与香港隔离开来。
面对日军的侵略,罗富国考虑的是如何保住和扩大英国在中国的利益,对于抵抗日军进攻香港却极少准备。而日军对于香港英军的防卫力量估计得相当高,以为攻占香港必有一场硬仗要打,因此,他们将力量准备和攻占计划考虑得十分周到,而且事先在香港的情报工作也作了严密的布置。
以罗富国为首的香港当局则恰恰相反,他们对于日军存有很大的幻想。诚然,这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当局绥靖主义的慕尼黑妥协方针有着很必然的联系。英国对于日本一直采取妥协让步政策,企望能继续保持他们在亚洲的利益,因此,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