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第81章


981年的8%。其后虽然发展略微放慢,但1984年仍占5%。
港府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兴建,为港内外的投资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麦理浩上任后采取了一些适合于国际和香港新情况的政策措施。70年代以前的一百多年里,香港采行“消极不干预主义”经济政策,实行贸易自由、企业经营自由、汇兑自由、商品与资金进出自由,实行简便的低税制,吸引外资。这些政策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到了麦理浩时期,对自由经济政策作了明显的改变。当时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亚太地区的台湾、韩国、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香港的强大竞争对手。香港自由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先后出现银行挤提,地产风暴,股票灾难等危机。面对新的形势,1977年,麦理浩的财政司夏鼎基在立法局会议上提出了“积极不干预主义”。一方面继续推行自由经济政策,创造更好的法治环境和基础设施,保证市场有效运作和经济活动的广泛自由;另方面,在市场经济发生故障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时,政府予以必要的干预。
麦理浩采纳了这一建议,1977年之后,港府不干预的方面包括贸易自由,一般商品进出自由,既不资助本地厂商到海外倾销产品,也不轻视在港的外国企业。企业经营自由。资金、黄金、货币、技术进出自由。货币汇兑自由。合理,积极干预方面包括下列情况:由于市场不完善而引致垄断情况出现时;市场增长过速以致常规无法加以抑制时;为公共利益着想而须加以监督时;某些人毫无限制地追求个人利益的行动对总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时,政府予以干预。这就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社会的经济效率,推动香港经济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
香港由于土地狭窄、资源缺乏,不具备发展钢铁、化工、车辆装配等重型工业的条件,轻工业便成为香港经济的基础,在轻工业中纺织工业又是香港工业的先导,香港工业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一直到70年代,纺织业仍然是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
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政策对头,先进科学技术不断传入,香港工业生产从过去低档的“劳动密集型”向高档的“技术密集型”逐步转变。纺织制衣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出口总值中比例逐渐下降,一些“技术密集型”工业相应增加,电器、电子行业1976年只占出口总值的11。3%,到1982年9月上升为16。8%。照相机、钟表出口也从1971年占总值2%,上升到1983年的15。9%。电子业迅速成为仅次于纺织业的第二大支柱工业。1960年香港电子工厂仅有3家,1979年电子工业达到1041家,就业人数有90454人。1984年香港有1500家工厂制造电子产品。电子产品种类繁多,包括收音机、电脑记忆系统、电子计算机、电视机等。1976年探测火星的美国太空船“维京”1号和2号内部电脑系统装置,就有香港制造的电子记忆配件。
1977年3月,香港工业村公司成立,负责兴建及管理工业村,谋求解决地价高涨及工业用地缺乏等问题,以便吸引海外和本地厂商对工业投资的兴趣。该年10月,港英当局又设立一个工业多元化咨询委员会。70年代以后,香港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制造业总产值在香港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渐下降。1971年制造业的总产值64。55亿港元,占总产值的28。1%,到1974年制造业总产值90。87亿港元,占香港总产值的25。8%,1982年又降至20。6%。
香港的制造业从总的方面看,发展仍然是很快的。但是,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外贸是香港经济的导向,它一直是引导香港经济发展的方向。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香港人的贸易传统经验,使外贸行业增长一直很快。香港地方狭窄,人口仅有五百多万,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全在外地。香港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地位的经济区,完全依靠对外贸易的发展。一句话,生产为了出口。所以有人形容外贸是香港经济的“生命线”,离开了它,香港经济就无从发展。香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地处亚洲太平洋中心,所以成为远东贸易运输的枢纽,特别是经过多年的经营,已有了完善的港口设施,吸引着世界各地贸易界人士。香港也由于它是自由港,除少数几类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可以自由进出香港,免予课税。这一系列的条件都是香港外贸得以发展的原因。
经过麦理浩十几年经营,到80年代,香港已与世界上1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香港也在世界各大地区设立了25个贸易办事处。世界上各国很多著名的大公司,也都在香港设立总部。1985年已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设立了2005家公司,有七十多个国家在香港设有总领事、专员和高级商务专员。
麦理浩任期内,香港外贸的增长很快,1968年至1984年17年中,外贸总值增长18。3倍,而同期生产总值只增加了14。9倍。据统计,香港50年代的外贸递增率为11。96%,60年代为13。07%,70年代为19。13%,进入80年代以后,除1982年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其余几年年均递增率均为22。4%。
由于世界保护主义的兴起,70年代香港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在产品的出口方面遇到了种种限制。1971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港货在美国市场受到影响,香港政府发起一场向欧洲推销商品的运动,善于贸易的香港人,打破层层障碍,使外贸继续发展。香港土地面积占全世界总面积不到十万分之一,人口也只占千分之一多一点,而1983年对外贸易总值460亿美元,占世界进出口贸易33920亿美元的大约1。36%。1984年香港外贸总值约为568。95亿美元,与中国内地外贸总值接近。1985年香港商品贸易总值达到4665亿港元,在全世界1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3位。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香港外贸甚至超过了美国、西德、日本、英国、法国等工业发达的国家。
银行多于粮铺
麦理浩政府为香港金融的国际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73年解除外汇管制。1973年以前,香港存在两个外汇市场,一是法定外汇市场,二是公开市场。法定市场参与者有外汇基金、外汇审计官和指定的银行。香港是英镑区的成员,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每一笔交易都要获得许可。麦理浩于1973年取消外汇管制,1974年港元实行浮动汇率,与世界各国货币之间交易增多,香港外汇市场逐渐国际化。1974年开放黄金市场。杨慕琦时期的1947年5月,港英政府宣布实施黄金进口管制,致使黄金由澳门走私进口香港。1974年4月1日,麦理浩政府宣布撤销管制,黄金交易逐渐活跃。英国、瑞士、西德等各地的大黄金商纷纷到港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使香港变成国际性黄金市场。香港黄金市场的交易时间,正好衔接纽约金市和伦敦金市营业时间,填补了空档,成为全世界24小时黄金买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仅次于纽约,超过了伦敦。
70年代末期,香港金融业的发展遇到两个障碍,一是港府对外币存款征收15%的利息预扣税;二是港府在1965年出现银行业危机时,实行对外资银行停止发放经营全面性银行业务的牌照政策。这二条规定,后来受到跨国银行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且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于是,麦理浩政府于1978年3月宣布恢复和放宽向外资银行发放牌照。于是,有实力的外资或本地银行纷纷申请开业。到11月,持牌银行总数增至98间,银行业务日益扩展。1982年2月,港府又取消外币存款利息预扣税的规定,并把港元存款的利息预扣税降至10%,这些调整措施对香港金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麦理浩的这一系列措施,使香港金融机构增加很快,而且日益国际化。70年代香港商业银行增加42家,到1980年共有商业银行115家。其中外资银行88家,占76。5%。外国金融机构通过控制和收买部分华资银行股权,和直接在香港设立分行的办法,使外资金融机构增加迅速。1964年至1980年先后有八家华资银行被控股,四家华资银行被渗股10%到30%。以后的控股越来越大,如汇丰对恒生占61%;美国花旗银行对远东占76%;日本三菱对廖剑兴占25%;富士银行对广安占55%,1978年香港政府放宽限制后,随即就有41家国际性商业银行获准在港营业。1982年世界一百家最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