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行动》第155章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一种历史自豪感油然而起:27座墓就出土了800多件青铜器,那一批重器文物中,就有国家级的宝贝——牛虎铜案。
佘巳火想了想说道:“难道这么大的一座山,就仅仅埋葬了那一时、那一世显赫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先人和子孙呢?这可是一处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背山者,即背靠后面之多依山,面水者,山下之星云湖一览无遗,且可通过正东方,阻隔两湖之间的山坳,把抚仙湖尽收眼底。
当时在山上,我们就有一种预感:李家山上,应该还有大“宝贝”。”
1991年10月,江川文管所再次来报,李家山西南坡近来因探矿,挖出了青铜器,出土现场被哄抢一空,当地有关部门正采取相关措施,制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5月份站在山上的那种预感,终于被这个突发事件给证实了。
李家山上面还有墓,而不是像有关专家所说的,1972年已经发掘一空了。再次回到了江川,在看过收缴回来的部分文物后,考古队重新登上了李家山。
“风闻而至的盗墓贼,已经在山上多处盗挖,有的已十分接近、后来将要发掘出土的大型墓葬。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一种悲伤涌上考古工作者心头,千年前的辉煌,就要毁在贪婪、无知的盗墓者手中。
测量、绘图、拍照、登记,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最终一篇《江川李家山新近出土文物调查》,刊登在了《云南文物》之上,一份李家山抢救性发掘的紧急报告,同时上报了县政府、行署、省文物处等有关部门。
省文物处发出了、关于进行江川李家山抢救性发掘的批文,指定由省考古所,玉溪地区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管所等联合组队,对李家山进行抢救性发掘,同时,由省文物处向国家文物局、申报正式发掘执照。”
1991年12月19日,省、地、县文物部门有关人员会集江川,与江川县委、政府负责人就发掘的相关事宜,进行了磋商,最后达成了发掘经费各出三分之一,出土标本各保留三分之一的协定。
同日,李家山发掘工作组,进驻早街村的温泉浴室二楼。说到这里,佘巳火仍然沉浸在、那些无名的悲伤之中。
抬起手,有气无力的指着身后的小楼,缓缓地说道:“这里就是当年,我们李家山发掘工作组的办公所在地,早已经物是人非了啊。”
第一百章 暖风熏得游人醉
更新时间2014…7…9 11:42:36 字数:3632
2013年9月11日10:00云南李家山
时隔二十年,考古队的又一次到来,给平日寂静的小山村,又一次带来了喧哗。1972年参加发掘的民工,又带着疑虑来了,他们大部分已经是50—60岁的人了,原来的大张、小张都已经变成了如今的老张,怎么着?还要挖啊,不是说二十年前,已经挖完了吗?
瞧着这些饱经风霜的脸上带着的疑问,我们心里说不出的万千感慨,如果说发掘——当然是能引起某种轰动效应的发掘,能给全是用土坯堆砌的小山村,带来一丁点儿好的变化,心中或许得到某种安慰。
起灵笑了笑说:“刚刚才有人抢走了这么多青铜器,现在这些问问题的人是不想让你们来吧。”
佘巳火想了想说道:“有可能吧,但后来发生意想不到的盗抢事件,带给大家的却是更多的惋惜、无奈和愤怒。”
考古工地的第一天是令人激动的,大家都充满着一种期待:一锄头能够挖个金娃娃。
起灵又笑着说道:“你们除非是用原哥手中、那把共工的破锄头。”
摊开1972年发掘的27座墓的分布图,与熟记于心的发掘报告和相关资料相比较,考古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上一次发掘多集中于山顶位置,且当时发掘墓葬中的填土,都是一种当地俗称的“羊肝土”。
这种“羊肝土”并非来自李家山,而是专门从某地、搬运至此作填土使用的,有没有这种填土,似乎成了寻找李家山古墓的依据。
佘巳火气愤的说道:“看着遍布山头的大小盗洞、盗坑及里面残留的青铜器碎片,孔雀石小珠,这些盗洞竟然成为了、能不能发现墓葬的依据之一,这些盗墓贼,竟然成为了考古队的老师。
其二,这些坑、洞里翻出的土虽非“羊肝土”,但却是“五花土”的填土,它明显区别于坑、洞外的原生土,看来问题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提出了问题,并不等于已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问题本身已经解决了,在对待这次发掘的问题上,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认为,墓肯定是有,这是个共识问题。但1972年的工作应该说是较全面、彻底的,这次抢救性发掘,只是一个拾漏的问题,方法上应采取挖掘探沟的方式,交叉的几条探沟就能解决问题,用不着兴师动众或小题大作。
强巴笑着说:“这些人,就是说你们狗屁不通的人吧。”
佘巳火笑着说道:“另一种意见则反对这一做法,认为这样做遗漏太多,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不能用探沟去解决问题,而应采用开探方的办法,首先选择盗坑、洞较多的地方开方,必要的时候再扩方。
最后,经过争论和开探沟、不到一个星期的实践,考古队最终采用了开探方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后证明,这一改变是正确的,原先所开探沟,其中一条就从后来发掘的M47大墓上,经过而一无所获,而M47大墓的发现,是当时云南青铜时代考古史上,发现的最大的竖穴土坑墓。
后来这个记录,在山上不断的被打破,也正因为有了M47的发现,才丰富了人们,对李家山古墓群的重新认识,一下把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推向了**。
佘巳火说到这里,起灵笑着说道:“要求开探方的人,就是你这个认死理的人吧?”
佘巳火笑了笑说道:“随着T1—T3探方的相继布下,发掘工作变得有序可循了,民工的调配使用也灵活自如了,考古队在现场、还培养了几个民工骨干,让他们初步掌握了寻找墓坑,组织清理的技能,为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以此作为一条成功经验,在日后的工作中一直坚持下来了。
以M28为代表的、一批中小型墓葬相继发掘出土,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器型以兵器居多,装饰品很少,未见铁器和铜铁合制器。
在这次发掘中,这类墓葬属于时代较早的一类,应该在汉武帝在云南设置郡县之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汁原味的滇文化的东西,可惜的是,这一次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大型墓葬。”
1991年12月底,在T3探方东北角处,发现一条若隐若现的直线,一直延伸到探方外,为了判明该线走向,是否是墓圹线,决定向东北两面扩方。这一扩,另一条直线也扩出来了,两线呈水平状,间距3。9米,有了直线,如无转角,也无法确定墓坑。经过认真细致地工作,最后终于找清了M47墓的、开口层位及墓坑范围。
这里需要说上一句的是,正是因为此墓的成功辩识和发掘,为后来李家山即将出土的几个大墓、提供了经验和线索,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M47的成功发掘,也就没有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殊荣。
M47长3。9米,宽4—4。86米,墓坑挖掘规整,在李家山古墓群中属大型墓葬。按墓坑大小、深浅、费工耗时及随葬器物的、丰富程度等情况推测,这次李家山发掘的几座大墓的墓坑,在墓主人死前就已经挖掘修整完毕。
顺着墓坑范围向下掘,当掘到离墓口深约1米多的时候,填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姜黄色的夹石填土,当地俗称“五花土”。究其原因,是墓室已深入泥质灰岩之中——古人把墓坑挖在了岩石之中,形成了石室墓。
这里出土的几座大墓都是这种情况,这是在其它滇文化的几个重要墓地,如晋宁石寨山等地所见不到的,成了这次发掘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就是说,这些大墓完成回填之后,在填土上另掘一圆形土坑,坑内置几百至上千公斤不等的一锥形巨石,石尖朝上,M68在巨石下还殉葬着一只鹿。
李家山并不产此类石材,而是从附近某处运上李家山的,关于锥形巨石的作用,说法不一,有人说这就是中原地区的积沙积石墓,我们认为它起到的作用,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墓碑,表明此地已有墓主。
继续下掘,土色逐渐变为褐色,我们于是叮嘱民工、小心谨慎的往下挖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