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中华》第89章


“什么要求,说,不要吞吞吐吐的。”
“老师,只要报社的人手问题能够解决,其他的问题学生自己基本上都能解决,只是学生想请老师给报社即将刊发的报纸提个名。”此时李诚在颜学义面前好像一个害羞的大男孩一般,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提个名,小事,你确定其他问题都能解决?”颜学义又问了李诚一句。
“是的,老师,要是学生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李诚正声回道。
“老师要你脑袋有什么用,修路的人手不够,要是你完不成任务,就去修路吧。”颜学义开玩笑般说道。
“啊。”李诚还以为颜学义说的是真的,要是自己完不成任务,就要被送去修路,这让李诚心中着急起来,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任务。
颜学义对自己学生的表现不以为意,接着从座椅上起身,从书桌一旁抽出来一张白纸,平放在书桌上。
李诚明白老师要做什么,赶紧起身给老师研墨。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华日报》(中)
“中华日报”四个气势磅礴的大字跃然纸上。
不要看颜学义今年只有23岁,但是颜学义的毛笔字的水平很高,放在古代,颜学义就是一个书法大家,而现在,大汉王国也有无数富豪重金求购,只是万金难求一份墨宝。
李诚带着这一份万金难求的墨宝离开汉王宫,没有直接回到报社,而是前往一家古董店,请人将这份墨宝好好装裱起来,古董店老板一看墨宝上盖着汉王的大印,就想要向李诚求购,李诚当然一口拒绝。
这份墨宝可是报社的名头,怎么可能落到外人手中。
今天这汉王宫一行,李诚知道,报社的工作就容易展开了,很快报社就能招募到足够的人手,说不定能够招募到几个中学文化水平的职员。
报社面临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人手问题,缺少记者、缺少文化水平高一点的编辑,这样报纸如何能够办起来?(貌似记者和编辑没有明确的划分,记者也是要撰稿的)
好在人手问题马上就饿可以解决,虽说文化水平高一点的编辑依旧会缺少,不过李诚自己有办法。
李诚是谁,李诚可是汉王颜学义的学生,李诚的师兄弟非常多,而师兄弟的学生更是无数,虽然他们不会直接加入报社,但是李诚可以向他们约稿,这个面子师兄弟乃至师兄弟的学生不会不给吧。
另外李诚也可以“高价”征文,只要别人向报社投稿,被选中就可以获得一笔稿费。
再加上报社所属的记者编辑撰写的文章,这样报纸的内容就得到解决,《中华日报》可以正式发刊了。
不过报纸是那么简单刊发的吗?显然不是。
要知道报社可是在颜学义的主张下建立起来,颜学义自然是有自己的打算。
报纸的作用不少,比如说作为宣传工具和政府的喉舌,为统治者的的利益集团服务;传播知识和文化;让民众了解世界时事动态,第一时间知道各地发生的新鲜事等。
对颜学义这个统治者来说,当然是看重报纸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而且随着扫盲教育的深入,老百姓都认识字了,报纸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所以颜学义才会让李诚创办报社刊发报纸,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国家统治。
《中华日报》内容大致方向已经确定,剩下就看李诚自己的发挥了。
李诚的确是一个合格的报社社长,几天后,在官方各部门特别是教育部的配合下,报社顺利招收几十个知识分子,拥有中学知识水平的人也有好几个。
接着李诚亲自上门拜访自己的一些师兄弟,向他们约稿,只要不是非常忙碌抽不出时间的,都会答应李诚的请求。
再之后,李诚安排数个采访小组,分开行动,采访几个已经定下的目标:有因工致残的王鸣、因伤退伍的汉军战士、汉军某部等。
甚至李诚还和情报部沟通,获得一些外界的信息。
整个报社在李诚的指挥下全力运转,期望三月一号能够正式发刊,不过留给李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更何况最近报社这么大张旗鼓,还有汉王给报社的题字,几乎整个源河市的人都知道报社的存在,李诚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好在李诚顶住压力,在三月一号前顺利将首发刊排版完成,进行印刷。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诚想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报纸在源河市以及周围的地区发行比较简单,可是比较远的地方该如何解决?
面对这个问题,李诚脑袋有点懵,这个问题他是真的解决不了呀,随后李诚脑海中出现自己衣衫褴褛在修路工地上艰苦修路的场景。
这个时候,李诚要哭的心都快有了,之前自己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
过了好一会,李诚才冷静下来,将脑海中幻想甩掉,老师是不可能罚自己修路的,再说老师的要求是让自己创办报社刊发报纸,并没有要求自己同时在全境发行报纸。
还有,虽然报纸的名字是《中华日报》,但是李诚知道,能一周发行一刊报纸就不错了,要想在外地发行《中华日报》,只能从源河市运输报纸过去,要是铁路能够全线贯通,那时候报纸运送到全境就简单很多了。
几天时间很快过去,五万份《中华日报》1885年3月1日首发刊也被印刷出来,其中四万份已经通过向外地运输,剩下一万份在源河市发行,在李诚看来,源河市六十多人一份报纸应该足够了。
三月一号早晨六点,《中华日报》正式发行,一万份《中华日报》早已经被送到源河市各处商店,等待出售,售价三分银子(一两银子等于一百分银子)。
“卖报了,卖报了,新鲜出炉的《中华日报》!”(囧)
“本店出售《中华日报》,仅限五十份,售完即止。”
“《中华日报》,三分银子一份。”
各处商店的老板一手拿着报纸,一边向早起的行人吆喝着。
之后一件让李诚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万份报纸一个时辰内售完,还有更多的人想要购买报纸。
加印,加印,加印,李诚赶紧通知印刷厂速度加印,李诚知道自己小看《中华日报》的影响力了,源河市一万份报纸都不够,整个四汌省四万份报纸肯定也不够。
在源河市,《中华日报》为什么供不应求?
不说那些大大小小的政府工作人员人手一份报纸,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收入也比较高,要知道源河市居民凡是有工作的人,月收入最低是二两银子,不少家庭都有两人有工作,一两银子足够买三十多份报纸,能够花三分银子买一份报纸看个新奇的人肯定不少。
将一万份报纸投放在源河市中,基本上相当于十户家庭抢一份报纸,这怎么能够满足源河市的需要。
而四汌省四千多万人口,即便收入达不到源河市这么高,但是这个人口数量,能够买得起报纸的人也有很多,想要看个新奇的人也不少。
面对这个局面,李诚只好加印。
第一百二十四章 《中华日报》(下)
【下周要上三江了,三江感言作者菌就不写了哈。。。。。。。】
“王鸣王鸣,你上报纸了。”王鸣的邻居手中拿着一份报纸气喘吁吁跑到王鸣家说道。
“呵呵。”闻言,王鸣右手摸着脑袋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之前报社记者来采访王鸣的时候,王鸣就得知自己要上报纸,王鸣也通过记者知道报纸是什么东东,不过在王鸣看来,上报纸顶多是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对自己并没有多少影响,生活照旧。
但是王鸣不会知道,面对全境发行的《中华日报》,特别是《中华日报》的首发刊,出现在报纸上的王鸣引起无数人注意,把王鸣放在古代,已经可以称为名士。
以至于之后一段时间有很多人来拜访王鸣,其中不乏有钱人,不过王鸣不喜欢这样吵闹的生活,直接关门谢客,继续自学各种知识,多年以后,王鸣成为享誉全国的演讲家……
蓉城,某茶馆。
坐在台上的说书先生拿起《中华日报》看了一眼,然后才慢悠悠说道:“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东洋岛国和满清鞑子大战的故事,据说……”
说书先生讲完一段,端起茶水喝了一口,台下却响起一片唏嘘声,他们不是唏嘘说书先生讲得不好,而是在唏嘘以前那偌大的满清居然连东洋岛国都打不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