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第817章


“老讹啊,这么多年了你心里这股子怨气还是没消散干净。这次逼宫的事情就是你起的头吧?以后少和他那个唯恐天下不乱的爹混,学不了好。小子,你爹不敢来,是不是怕我把他挂在木杆上?”
如果让洪涛选,讹力命真不是凉州高官的第一人选。他的处事方式太过激烈,倒是很符合拓荒民的性格,但也容易与朝廷发生矛盾,长远看起来没好处。
别看湟州、凉州和银州三地能团结一心,侧翼还有吐蕃王溪罗撒坐镇,但要真和朝廷闹翻,王大和王三的新军一来,依旧还是失败的命运。
强大的地方势力只能对抗以前的大宋朝廷,目前的大宋已经没那么软了,依靠全国之力和完备的军事工业支撑,就算他们和金国联合在一起也是枉然,无非就是多拖一些时日而已。
洪涛这次来就是不想看到自己人打自己人,新军对垒新军,谁胜谁负都是输,凭白让外人看了笑话。但溪罗撒没来,只把他的大儿子贡齐派过来当代表。
也不能称为小伙子了,转眼间当年跟在溪罗撒身边的小屁孩已经成了三十多岁的壮汉,据说他的大女儿明年就要出嫁了。
“司帅明察,老父亲确实重病缠身无法远途跋涉,来之前还恳请司帅能驾临青海城见上最后一面,说是有些承诺还要司帅当面点头才放心。”
贡齐没被洪涛这些话吓住,他也算从小就跟在这位大宋高官身边的人了,还在儿童团里混过两年,要不是学习太差说不定就真成了儿童团的正式成员,最终会不会变成吐蕃王子很难讲。
“唉,时间过得真快,我们都老啦。回去和你爹说,我怕是无法去青海城看看他的杰作。不过请他放心,以前的诺言依旧算数,但最终能不能履行还得看你继任之后的作为。上个月在学院里见过你弟弟,他的学习成绩不错,还有一年多就该毕业了。如果需要,我可以和总理打个招呼,让他尽快回家看看。”
溪罗撒近两年的身体情况确实不太好,这些事瞒不住王十的委员会。一想起当年的情景洪涛忍不住有些黯然,王安石、司马光、神宗皇帝,包括自己和溪罗撒还有刘松、讹力命他们,按岁数有些不算一代人,但按时期算应该都算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过的人。这一幕行将落幕,一批演员也就该下台了。
“多谢司帅此时还能念及旧情多加照拂,只怕大宋朝廷又要构陷忠良,过河拆桥。”贡齐还是年轻,和他爹当年一样没有隔夜的屁,说话太直。烟花还没看完呢就忍不住提起了正事,也不琢磨琢磨这种事应不应该从他这个外人嘴里先说出来。
“没错,大宋皇帝靠不住,当年若不是他叔叔,夏人也没机会攻打甘州。要不是大人救兵来的快,甘凉路怕是早就不姓宋了。”
有人开了头,讹力命立马附和。他对高层的互相倾轧还是挺有心得的,毕竟曾经深受其害,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有个风吹草动就能勾起旧伤。
“刘高官,你也是这个意思?”这两位全是痛快人,心直口快,唯独刘松没急着表态。
“姬夫人和下官并不想逼迫朝廷,生怕误了大人的事。可代表会做出了决议,下官也违背不得。”要不说人老奸马老滑呢,刘松的回答很巧妙,一方面阐述了他的态度,另一方面又阐明了他的处境,两边都不得罪。
可该办的事情他可一点都没少办,最先切断内地商路的就是湟州,由于有了凉州和青塘的保护,湟州不用担心身后,把新军和民兵几乎全都派往了兰州、熙州、河州,向东威逼秦凤路,向南威慑川陕四路的北侧出口。
一旦谈崩了,十日之内就能占据金牛道,把川陕四路新军的北上途径生生堵死,仅靠秦凤路一个方向,大宋新军还真不太好进攻。
第932章 引咎辞职
“过完节,三日后咱们在这里开个会,两省代表最好都能参加,贡齐愿意的话也可旁听。银州路途遥远,他们有代表在此地吗?”
洪涛来之前就做了几种预案,其中最坏的处境就是富姬已经被扣留,自己到了也是人质的命运。目前看来还没那么糟,当地官员和百姓也没真的打算和大宋决裂。他们只是要表达不同意见,方法激烈了一些。
既然没有太危机的情况,那就不用着急了,先过节。其实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份通牒,朝廷也没有什么压力,不至于马上激化矛盾。
跟着洪涛一起来的,除了几十名卫队之外还有一张圣旨,同样的旨意也会在元宵灯节过后明发各州府,内容都一样。
兵权交还朝廷,名义上皇帝是大宋最高军事长官,但必须由议事会军事委员授权。以后委员会负责授权审批军费,兵部负责日常训练招募,枢密院参谋部负责战时指挥。
摄政王王诜引咎辞职,免除一切职务以及在任时的法律责任,依旧保留凉王爵位和该享受的待遇。
这份圣旨洪涛拿出来的时间有点晚,是在和几百名来自湟州、凉州的代表们开完会,并取得了共识之后才告之。此时代表里比较激进的一拨人也无法再煽动其他代表一起反对了,俗话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洪涛把这个道理活学活用了一次,虽然没把代表们折腾竭,衰是肯定衰了。更主要的是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新政并不会因某个人的上台或者下台受影响,不管这个人有多厉害。
这个厉害的人正在按照规则给大家做出了一次活生生的表率,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不用再去琢磨那些乱七八糟的选择了,直接照例办理,不敢说有多正确,但绝对不会错。
而新政也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能决定的,它已经融入了所有人的生活。目前不是要琢磨该如何迅速推广新政,也不是让新政压倒一切,而是该让尽可能多的人在新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引咎辞职!在宋代是个新名词,也是一种新做法。宋朝有类似的潜规则,比如说正相如果受到御史中丞的直接弹劾,且有真凭实据,必须主动辞职,由副相替补。
这主要是皇帝为了制衡相权的手段,也是士大夫阶层一种自发的要脸面行动,真正实施起来并不是非常容易。御史中丞弹劾宰相是要负很重责任的,不能随便张开嘴就说。
说对了宰相下台,说不对就算诬告,免职都是轻的,搞不好就远窜三千里了。所以真受到此种待遇的宰相好像也没几个,只能算一种威慑吧。
官员的任免以前都是由朝廷定夺,很多时候为了保全集体利益,就算你真的犯了错甚至犯了罪,同僚们也要抱团的保护你不被处罚。
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你人缘好,而是不能开这种先例。大家都是当官的,谁敢保证在工作中不犯错,犯了错就丢官受罚,生存环境太恶劣,不舒服。
你犯错了不受罚,其实就是在保护我自己,哪怕咱俩平时不对付,我可以想办法把你搞下去,但绝不允许你被老百姓搞下去,这就是团体利益。久而久之,这种团体利益成了惯例,凌驾于任何法律之上,所以才会出现官官相护这么个词。
引咎辞职一出现,还是发生在大宋第一等王爵、高官身上,带头作用不言而喻。再加上朝廷故意推波助澜,报纸玩了命报道,抽丝剥茧的往深层次分析,一个不是惯例但又比惯例还惯例的惯例在很短时间内就成型了。
为了让这种惯例更惯例一些,此后的三个多月时间,因此事而引咎辞职的地方官员从高官到县长不下十几位,在朝野上下引发了很大震动。
原本大家只是觉得新政下的官员不好干了,没有太具体的上官可以奉承,政绩好坏、升迁与否、工资待遇高低并不是谁说了算,而是谁们,弄虚作假的难度和成本大幅度提高。
这件事一出,所有官员心里都不由自主的一抽抽。合算以后当官也得要脸了,犯了错没法再互相包庇,不光不能包庇,还得主动辞官,辞晚了就得被报纸弄个灰头土脸、声名狼藉。
也不光是官员难受,想当官的人也得琢磨琢磨,权利受限、责任重大、不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官位,到底该不该去玩了命的争夺呢?具体数字没人统计过,但按照人性推论,肯定有一部分人不再把当官作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相比当官而言,去干点别的好像更容易成功,尤其是当商人、农场主、工坊主的地位越来越高,很多时候比官员还风光、比官员还气派。
有关摄政王引咎辞职的讨论从官场到民间,沸沸扬扬到了初夏还没结束,由此引申出来的问题更是数不胜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